“马兰花开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以前虽然科技不发达,可是总有些事情能够做到全国统一,这首儿歌也成了跳皮筋的专属儿歌,年少不懂事,不知“马兰”二字的含义,长大以后才明白,“马兰”二字背后的沉重与荣耀。
1992年的“八一晚会”上,毛阿敏一袭军装亮相,也唱了一首以“马兰”为名的歌曲。
只是在这首歌中,歌词中的马兰似乎不再是人们常说的马兰花,似乎是国家的秘密军事基地——马兰基地。
1945年8月,美国往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枚原子弹,两声巨响,随着蘑菇云的升腾,广岛和长崎化为废墟,让无数人骇然。
落后就要挨打,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国际形势也十分严峻,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开展核武的研究刻不容缓。
然而,这件事情绝非易事,首先就是要选一个不被人打扰,也不能让人发现绝密之地,这样的地方,注定的其艰苦程度,科研人员不好过。
我国地域广阔,这样的地方找起来也不容易,1958年8月,敦煌的勘探选址工作开始,数百名战士深入戈壁,探查这片区域的情况,想要寻找基地建设的最佳地址。
然而,结果却不如人意,之后,他们又来到新疆,最终选择在罗布泊的腹地建立核武试验区。
这里荒无人烟、风沙肆虐,也是因为这里恶劣的生存环境,又被称为“死亡之海”,然而,当科研人员踏足此地,又赋予了它另一个名字。
那时候已经是1959年5月,正是马兰花开的季节,张蕴钰将军带着战士们找到这里,确定在这建立核武基地后,与战士们努力做着基础建设工作,马兰花开,他看到沙漠中马兰花开的景象,惊奇不已。
马兰花看似弱不禁风,可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依旧能够迎着风沙开出最绚烂的花朵,如同我们的科研人员一般,我们终要在这片土地上,放出一个大炮仗,惊艳全世界。
在这样严峻的地方,我们给他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马兰基地,也是无数科研人员隐名埋名,默默耕耘半生的地方。
他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与黄沙为伴,以帐篷为家,所求的是心中的家国大义,为的就是不再被人轻视,正是因此,只要想要后代,再难的日子也都是好日子。
在张蕴钰将军的带领下,战士们日夜不停的与风沙斗争,战士们明白,他们要做一件大事,不喊苦不喊累,咬紧牙关拼命的干,这片荒芜中很快有了建筑,几年的时间,有了供水厂与电厂,科研人员也不用喝苦水,点蜡烛做研究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沙漠中的蘑菇云升腾而起,震惊了世界,当爆炸的数据收集成功,确定是原子弹后,所有人都欢呼了起来,可是人们只知道中国原子弹成功爆炸,却不知爆炸的地方在马兰。
由此可知,马兰基地在我们的保密程度,即使在歌谣中已经有所提及,可是大多数人依旧不知道,原来歌谣中的“马兰”就是这个马兰。
直到1999年《东方巨响》纪录片的上映,人们才知道科研人员夙兴夜寐的研究,才知道“马兰”的真正含义,而这也算是马兰基地第一次在大众面前的亮相。
在马兰基地的科研人员身份都是保密的,而在基地中一些传唱的歌曲也随之走进大众,大众虽然不知曲中意,可是却在不知不觉中,与核武有了联系,比如打击耳熟能详的童谣,在比如这首《马兰谣》。
1992年的“八一晚会”,毛阿敏看着台下的战士们,演唱了这首《马兰谣》,清亮的歌声,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先辈们在拿戈壁滩上艰苦奋斗的样子,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无独有偶,在这一年的春晚之上,李丹阳的一曲《马兰啊马兰》,把先辈们的付出以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
甚至还在舞台上与孩子、与军人进行互动,孩子贺卡上祝科研人员春节快乐的字似乎也在告诉着众人,马兰将不在是秘密。
毛阿敏和李丹阳本来是在舞台上歌颂科研人员,却不曾想别人曲解,扣上了“泄露国家机密”的帽子,可偏偏这样的事情也不知道怎样解释,毕竟与这两首歌曲相比,人们常常唱出口的《马兰花开》问题更大。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相信无数人小时候都会好奇,在数学上,“二八”明明等于十六,在这首童谣中,为什么会与“二五六、二五七”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密语。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酷似球形,在童谣中也被戏称为“小皮球”,“马兰开花二十一”就简单了,因为这里简称二十一所,至于后面的“二八二五六”这些数字则是一些特殊的代号。
可见,虽然那个年代,人们对于核武的研究并不知情,可是在潜移默化中,人们已经与核武有了联系,并在口耳相传中,一代代传了下来。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兰基地也功成身退,然而,这个见证着科研人员艰苦奋斗的地方并未荒芜,可是成为军博园,向世人公开这个秘密基地,同时也能够让年轻一代设身处地的感受老一辈人的奋斗史。
“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 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大门口,几个大字,震人心魂,而在入口处,则是马兰花的六瓣花瓣的雕塑。
在军博园内,极大的保存当年的痕迹,庄严肃穆的环境,艰苦朴素的屋设,百年的白榆树,以及后面的防空洞。
所有的一切,房屋已经老旧掉皮,老榆树也需要两人合抱,可是不变的是那份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有的陈设,似乎还在述说着当年的辛苦。
在基地里,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屹立在这里,无数来这的人们总要献上一束鲜花,深深鞠上一躬,年轻人不知道他们是谁,却知道,正是因为这有些先辈们的付出,他们才挺起了脊梁,虽未谋其面,却深受其恩,只能鞠躬道谢。
曾经,数以万计的官兵、科研工作人,奔赴这个戈壁滩,隐姓埋名,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们有人留在了这里,有人离开了,却怀念着这里,这里有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的奋斗史,或许他们也曾因为这里的艰难抱怨过,流过泪,可是他们从未后悔过。
参考资料:
《“马兰开花二十一”,一首童谣竟是我国首颗原子弹的密语》海报新闻
《60年前的今天 一声惊天巨响震惊世界 也让中国人挺起脊梁》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10-16
《罗布泊大漠深处绽放的马兰花》光明网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