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清明,微雨潇潇,余独行于淮阳伏羲陵东北百步,烈士陵园内。园中松柏垂泪,寒鸦咽枝,石碑森然若铁铸。青苔浸阶,纸灰化蝶,盘飧列案,浊酒倾壶。俯仰之间,霪雨湿襟,竟不知是雨是泪。呜呼!先父德林公之墓,已立五十八载矣!
先父讳德林,南阳邓县都司人氏,戊辰年(1928)桂月生于户张村。丁亥岁(1947),山河动荡,天下鼎沸,遂投笔从戎。及共和新立,解甲归淮阳,转任兵役局、卫生科、县外贸、县财委。然天妒英才,丁未年(1967)罹患血疾,未及不惑而殁,享年三十有九。祖父恸极,越岁亦逝。时余年十一,幼弟襁褓,兄弟四人如覆巢之雏,唯赖慈母辗转打工,苦撑门庭。每忆当年,犹见铁骨铮铮如山岳者轰然倾颓,徒留满目丘壑;又似巨帆忽折,孤舟骤陷惊涛。家道中落,门可罗雀,尝闻邻舍窃语:“张家梁柱既折,恐成蓬转之萍。”
自父见背,余始知世路崄巇。曾负煤掏渣,曝皮刮肠,肩扛担挑,往来市井。双手皴裂如老松之皮。尝于寒夜,仰观残月,暗祷曰:“天若怜我,宁减寿十年换斗粟!”及长,知青下乡,霜天刈麦;后佩警徽,夤夜巡更。至丁巳年(1977)春雷乍响,高考重开,遂启命运之门,入周口师范中文堂。毕业后赴淮师任教十年,杏坛传薪。复转《周口声屏报》、有线台、电视台,笔耕不辍,墨染春秋。今虽雪鬓萧疏,犹怀“老骥伏枥”之志,效太史公“究天人之际”而著书,慕右军“飘若浮云”而习字。拙作忝列人民大会堂、海峡馆阁,更得“三协”(中国作协、评协、书协)垂青,世人皆谓余“凤凰涅槃”,焉知非父殒之痛催生此蝶变乎?
今日酹酒碑前,恍见父执卷含笑:若健在,当近期颐。然余每抚勋章,辄生锥心之憾——昔年升学、择业、婚娶诸事,何等企盼严亲指点迷津!犹记初任教师时,持教案战栗于讲台,恨不能叩问:“父若在此,当教我何如?”然天地寂寥,唯闻风雨叩窗。遂自砺如哪吒剔骨还父:“我命由己不由天!”今虽薄有所成,然每见邻翁携孙嬉戏,辄怆然掩卷:余之文章字画纵入琼林,何及怯怯、弱弱之唤一声“父亲”?暮色四合,纸蝶纷飞若星雨。余整衣冠,三叩首:父灵在天,当见儿已筑书城墨池,未堕家声。昔韩昌黎祭十二郎,叹“少者殁而长者存”,余则悲“长者早逝少者强”。若幽冥可通,愿焚此稿为青鸟,告慰父曰:“儿今知栋折非绝路,乃催生劲草之契机;失怙非天命,实砥砺锋刃之硎石。昔日困顿,皆成文章波澜;当年血泪,尽化笔底云烟。”
归途回首,烈士碑林渐隐烟雨。忽悟太史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之真义——父生虽短,然以忠勤立世,以风骨传家,此非“泰山”之遗乎?而今以后,当继其志,书山骋骛,墨海弄潮。逝者已矣,生者长惕,惟将万卷诗书、千轴翰墨,化作清明陌上连天芳草,岁岁年年,碧染乾坤。
乙巳清明泣血于一瓢居
简介 张华中,笔名古月、倩夫,号美髯公、两宛居士。斋号:听涛斋、一瓢居。1956年生于河南淮阳。主任编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周口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曾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周口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兰亭书法展等,并有书法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海峡两岸交流中心收藏。出版有诗集五种;书法理论集《一瓢居书话》、《一瓢居书举》;书法集《大道翰墨》、《百花诗书》、《百鸟诗书》、《百山诗书》、《百水诗书》、《百树诗书》、《弦歌大雅》;诗书文集《陈风大雅》等,其中《弦歌大雅》和《陈风大雅》被国家图书馆和周口市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