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常书写还重要吗?
何谓日常?即个体生存的动态过程。作家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凝结为文字,成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朱天心是典型的城市漫游者,她从出生便生活在台北,也习惯穿梭于台北的大街小巷。不仅仅止于日常活动,她关心身旁的一草一木,也关心不同时空交叠的历史,试图寻找记忆变迁的痕迹。
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便是来自作家的专业度。她能够将脚下的一砖一瓦都品读出文化底蕴。
我想起在我高中时,韩寒和郭敬明特别火,两人都以写高中生生活而在文坛崭露头角。但韩寒的《三重门》更加深刻明媚,而郭敬明将高三总结为“炼狱”,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忧郁哀伤。与《击壤歌》更加朴实的健康乐观相比较,两人都稍逊一筹,自然是《击壤歌》更值得细细品读。比如《三重门》特别喜欢引经据典,所谓的才华输出缺乏筛选和节制,并无《击壤歌》将现实思考与文学记忆相巧妙链接的自然流畅,多了几分自鸣得意的“掉书袋”之嫌!
而再来看看韩寒和郭敬明,其三十岁以后创作的作品,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不过是止于少年成名。
就像很多人年纪轻轻就丧失了生存欲望,早已失去了对日常真实生活的关照。
田园将芜,胡不归?
穿梭于写字楼格子间的人,早已被高楼大厦屏蔽了四季更替,不再因为温暖阳光照射到脸庞而感觉到温暖幸福;在快节奏的生活重压下,各类屏幕成为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我们因而渐渐忘记动手的笨拙快乐,也忘记了劳动之于大地的重要性。
而看似日常的书写,会试图唤醒我们遥远古老的记忆。
就如同记忆中的夏天,永远耀眼灿烂,永远古老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