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歌》
彼得 · 汉德克
当孩童仍是孩童,
爱在走路时摆动双臂,
幻想着小溪就是河流,
河流就是大川,
而水坑就是大海。
当孩童仍是孩童,
不知自己还只是孩童。
以为万物皆有灵魂,
所有灵魂都是同一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的。
当孩童仍是孩童,
尚未有成见,
没有养成习惯;
爱在座椅上交叉双腿,
想到什么就突然跑出去,
头发打着卷儿,
照相时从不特意摆表情。
当孩童仍是孩童,
爱提这些问题:
为什么我是我,不是你?
为什么我在这儿,不在那儿?
时间从何时开始?空间在何处终结?
阳光下的生命,不是一场幻梦吗?
我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不是面前这个世界的幻象吗?
鉴于恶与人的事实。
真有恶这回事吗?
为什么,我这个人,
在来到人世前并不存在?
为什么,我这个人,
总有一天不再是我?
当孩童仍是孩童,
嘴里塞满菠菜、青豆、米饼,
还有蒸菜花,难以下咽。
现在,也吃这些,却不再是因为被迫所以去吃。
当孩童仍是孩童,
睡在陌生的床上,也许偶尔会醒来一次;
现在,只会彻夜难眠。
那时,许多人看上去都很美;
现在,美丽的只是少数,全凭运气。
曾经能清晰地看见天堂的样子;
现在,至多只能猜测。
曾经无法想象虚无为何物;
现在,空虚让他害怕。
当孩童仍是孩童,
在玩耍时积极热情。
现在,仍然积极热情,
却是在攸关饭碗时才如此。
当孩童仍是孩童,
对他来说,苹果、面包,就能吃饱。
甚至现在,也是这样。
当孩童仍是孩童,
手里抓满了浆果,并且满足于满手的浆果,
现在,依然如故。
生核桃会把舌头涩痛,
现在,涩痛如故。
站在每一座峰顶,
向往更高的山峰;
置身每一个城市,
向往更大的城市;
现在,向往如故。
够到最高枝条上的树果,兴奋异常;
现在,兴奋如故。
面对生人,羞赧怯懦;
现在,羞怯如故。
一直期待第一场雪,
现在,期待如故。
当孩童仍是孩童,
把大树当作敌人,拿木棍当标枪,投向大树。
现在,它还插在那里,振颤不已。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童年之歌》通过对比孩童与成人的状态,抒发了对童年纯真的怀念和对成长中变化的感慨。具体如下:
童年的纯真美好
诗中描绘了童年时孩子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和行为方式。孩子走路摆动双臂,将小溪想象成河流,水坑想象成大海,体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好奇。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且灵魂平等,没有成见和习惯,随性自然,这些都展现出童年的纯真与美好。
成长的变化与失落
随着成长,孩子变成了成人,开始面临诸多变化。吃饭不再是因为被迫,而是出于习惯;睡在陌生床上从偶尔醒来变成彻夜难眠;曾经觉得许多人都很美,现在却只有少数人美丽;曾经能清晰看见天堂,现在只能猜测;曾经无法想象虚无,现在却害怕空虚。这些对比凸显出成长过程中纯真的逐渐消逝,以及成人世界带来的失落感。
不变的童真元素
然而,诗中也提到了一些即便成长后也未改变的东西,如对苹果、面包的满足,手里抓满浆果的满足感,对生核桃涩痛的感受,对更高山峰、更大城市的向往,够到树果的兴奋,面对生人的羞怯,对第一场雪的期待等。这些不变的元素,是童年在成人世界里的延续,是生命中始终存在的童真印记。
深刻的哲学思考
诗中还穿插着孩子对自我、时间、空间、善恶等哲学问题的思考,如“为什么我是我,不是你”“时间从何时开始”等。这些问题体现了孩子对世界本质的探寻,也暗示了成长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逐渐失去这种纯粹的思考,变得更加世故和麻木。整首诗通过对童年与成年状态的细腻刻画和对比,引发读者对成长、纯真、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