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U17国少队在赛场被乌兹别克斯坦逆转,终场哨响的那一刻不只是一场比赛的失利,更像是中国足球又一次被狠狠撕开伤疤,鲜血淋漓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赛前奏国歌本是庄严肃穆、热血沸腾的时刻,可替补席上那两名球员嬉皮笑脸的画面像两根尖锐的刺扎在每一个关心中国足球的人心中,他们的嬉笑与乌兹别克斯坦球员手放胸前的庄重形成天壤之别,让人不禁质问连最基本的对国歌的尊重都没有,何谈对足球的热爱与担当。
这一幕与十年前国足"偷笑门"惊人相似,历史的轮回不是巧合,而是中国足球精神层面缺失的深刻体现。半年前预选赛逼平韩国时球队主打短传渗透,控球率52%,传球成功率78%,那时国少队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希望。
然而到正赛一切都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控球率暴跌,长传占比从27%飙升到61%,战术全乱套。日本主帅上村健一赛后辩体能问题导致失利,可乌兹别克主帅冷笑中国队只会开大脚,右路全是漏洞,他甚至赛前就放话能算准他们60分钟后跑不动。
事实也确实如此,球员也私下透露教练布置的地面战术一上场就失效,后卫拿到球只会往天上踢,防守端更是惨不忍睹,两个丢球如复制粘贴都是右路传中,中卫漏人目送破门,右后卫是边锋改造的"半成品"。
中卫本是前锋,因身高被临时抓凑数,乌兹别克斯坦70%的进攻都集中在这条拼凑的防线,输球早已注定。在体能方面海拔1600米的塔伊夫球场成了国少队的噩梦,首战跑动距离比沙特少8公里,次战最后20分钟集体断电,沙特球员补时仍在冲刺,中国球员半场气喘吁吁,赛前准备也十分仓促,三天才抵达高原备战,训练场地还是碎石满地的备用场,球员抱怨连正常训练都无法保证又怎能练好战术。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青训体系和球员成长环境也存在巨大差距,沙特U17全员有丰富的职业联赛经验,而中国球员多数来自校园梯队,被球迷嘲讽为"临时工站位"。沙特每年青训投入2.3亿美元,中国U17海外拉练却要企业赞助,更衣室的死寂是球员们的无奈,也是中国足球的悲哀。青训教练李明阳质问改年龄,凑人头、临时抱佛脚的玩法还要毁几代人。
网友翻出数据,2005届国少成员如今的发展也不尽人意,可足协官网还挂着与事实不符的通稿,评论区满是质疑与不满。这不是一场比赛的失败,而是中国足球长期积累问题的大爆发。当其他国家在积极发展足球,我们还在迷茫中徘徊,中国足球真的该醒醒了,否则还会重复今天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