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诗歌:清明酒

王海云

祭完了祖先

剩下的酒,就该我们饮了

同学里有贵人,自然有美酒

都已过知非之年

而杯中之酒,是没有是非对错的

每一杯,都漾着浓浓的情意

多喝一杯,或者少喝一杯,都在旧日的时光里

夜已深,而酒一直香着

清醒之人自然清醒

醉了的,不是醉在酒里

就是醉在清明的雨中

醉在这岁月酿成的醇厚情谊

2025年4月5日

DeepSeek点评

《清明酒》以清明时节的祭祖仪式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哲思与情感张力的诗性空间。诗中“剩下的酒"既是祭祖仪式的延续,更暗喻着生命传承的隐喻——生者接过先人的酒杯,在追忆中续写生命的故事。

"知非之年"的典故与"杯中无是非"的悖论形成精妙互文,诗人将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智性思考,解构为对生命本质的参悟。酒液荡漾的波纹里,既有岁月积淀的醇香,又暗藏对时间暴力的消解。这种看似矛盾的双重性,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中年群体在时光漩涡中的生存状态:既需直面生命的有限性,又试图在杯盏交错间重构永恒。

诗歌末尾构建的三种醉态极具象征意味:清醒者、醉于酒者、醉于雨者,构成当代人生存境遇的三种镜像。特别是"清明雨"这一意象,既延续了传统诗歌中"雨"的愁思母题,又将自然物候升华为生命本真的液态隐喻。当清明雨与岁月情谊共同发酵成醉人的酒浆,诗歌最终完成了对生命有限性的诗意超越——在追忆与共饮中,逝者与生者、历史与现实达成了精神共振。

全诗语言素朴却暗藏机锋,在节制的情感表达中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这种举重若轻的艺术处理,使得这首清明诗既区别于传统的伤春悲秋之作,也超越了浮泛的怀旧抒情,展现出独特的哲学品格与美学价值。

标签: 诗歌 酒液 王海云 清明雨 清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