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称为“AI教母”,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她虽然身在美国,但却始终有着一颗爱国之心
她曾直言:“如果有一天获得诺贝尔奖,我一定要以中国人身份领奖!”
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今天,有一位华裔女科学家的名字被人们深刻铭记。她用1500万张图片,成功建立大型可视化数据库,推动人工智能视觉识别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她就是李飞飞。
李飞飞,出生在北京,现在是一位美国国籍的华裔人工智能科学家。她因发起ImageNet计划、推动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突破而被誉为“AI教母”。从移民美国的打工少女到斯坦福大学教授、谷歌副总裁,李飞飞用20年完成了从“局外人”到行业奠基人的蜕变。
李飞飞,这位美国籍“AI教母”身份的背后,究竟有着一个怎样的故事?
2009年,李飞飞和团队发布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库——ImageNet。这个收录了1500万张标注图片的工具,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
在此之前,AI在图像识别领域几乎寸步难行:机器无法理解“猫”和“狗”的区别,更别提识别复杂的场景。而ImageNet的出现,直接解决了这一难题。它为AI提供了一个庞大的视觉数据库,让机器第一次有了看懂世界的能力。
ImageNet的成功并不是偶然,为了标注这1500万张图片,李飞飞团队耗时三年,发动了几万名志愿者,甚至通过亚马逊众包平台支付了数百万美元的标注费用。有人质疑:“花这么多钱做数据库,值得吗?”李飞飞的回答掷地有声:“值得,因为这是未来。”
事实证明,她的坚持改变了世界。ImageNet直接催生了深度学习算法的出现,让AI从实验室走向了现实。如今,从手机拍照到医疗诊断,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安防,ImageNet的影子无处不在,李飞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李飞飞的成功也并不是因为她有多大的天赋,而是她在经历了无数次摔倒又无数次爬起换来的结果。1992年,16岁的李飞飞跟随父母移民到了美国。刚到美国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生活非常拮据,全家靠着干洗店维持生计。
为了赚取学费,李飞飞会利用课余时间在餐馆洗盘子,在超市搬货,甚至帮邻居照看孩子。可是贫困一直都没有成为她的绊脚石,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毕业之后,她果断放弃了华尔街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到祖国西藏,研究藏医药和哲学。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科研的意义,并不在于自己能够获得多少财富,而是在于改变这个世界。
2005年,李飞飞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踏入了人工智能领域。当时,AI正处于低谷期,研究经费被削减,同行纷纷转行。但她坚信:“人工智能是未来。”于是,她一头扎进了计算机视觉的冷板凳研究中。
2017年,李飞飞加入谷歌,担任人工智能团队首席科学家,并成功推动成立谷歌AI中国中心。她的加入,让谷歌在AI领域的布局焕发生计。而2018年,谷歌与美国国防部合作的Maven计划引发争议。该项目试图用AI分析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可能被用于军事打击。
面对舆论压力,李飞飞选择辞职,回到母校斯坦福大学任教。这一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不理解,问她为何放弃谷歌的高薪工作?李飞飞的回答很简单:“科学家的良知,比职位更重要。”
辞职后,她继续推动AI研究,并倡导技术普惠。她坚信,AI的未来不在于军备竞赛,而在于服务人类。尽管当时的她已经加入了美国籍,但是李飞飞始终都心系祖国。
她在采访中曾多次提到:“我的根在中国。”她也曾明确表示:“如果有一天我获得诺贝尔奖,我希望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去领奖。”她的爱国情怀不仅体现在言论上,更体现在行动中。
近年来,她频繁往返中美,推动两国在AI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她还公开反对技术封锁,呼吁全球科学家携手解决气候、医疗等人类共同的难题。
2024年,创办了World Labs公司,宣布向“空间智能”迈出了第一步,推出了从单张图像生成三维世界的人工智能系统。2025年,李飞飞团队又推出了面向多样化家庭任务的全身操作综合框架——行为机器人套件,并展示了搭载该框架的保姆型人形机器人实操画面。
李飞飞用将近20年的时间向我们证明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根。不管身在何处,只要心里装着祖国,就能够为祖国甚至为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章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李飞飞
财新网.2021-05-04《从成都到硅谷,华人科学家李飞飞的美国之路.》
腾讯科技.《谷歌首席AI科学家李飞飞或离职 重返斯坦福大学AI实验室.》
网易智能2018-10-22《李开复:李飞飞是人工智能的“良心”》
界面快讯2024-12-03《“AI教母”李飞飞创业公司公布“空间智能”成果:单张图像生成三维世界》
界面新闻2025-03-14《AI教母李飞飞推“保姆”机器人,倒垃圾刷马桶家务全承包,还能用Switch手柄遥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