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的这句诗,道出了无数中国人对祖国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情感。这首诗写于1938年,正值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诗人化身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片多灾多难却又无比亲爱的土地。七十年过去,这首诗依然能唤起我们内心最强烈的共鸣,因为它触及了爱国情感的本质——那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个人际遇的深沉眷恋。
今天,我们如何理解并表达这种对祖国的爱?艾青的诗为我们提供了永恒的启示。
艾青笔下的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象为"土地"这一意象。他歌唱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概念,而是具体的"河流"、"风"、"黎明"。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告诉我们,爱国首先源于对祖国山川草木、人文风物的感知与眷恋。杜甫"国破山河在"的沉痛,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执着,都体现了这种将宏大情感具象化的表达方式。今天,我们的爱国情感同样可以体现在对家乡一条小河的关注,对城市一片古迹的保护,对传统节日一份习俗的传承。当我们为敦煌壁画的神韵所震撼,为江南园林的精巧所折服,为北方草原的辽阔所感动时,我们已经在以最自然的方式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艾青选择以"嘶哑的喉咙"歌唱,即使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表达具有鲜明的牺牲精神与悲剧意识。中国古代文人早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传统,屈原投江、岳飞抗金、文天祥就义,无不体现这种以生命诠释的爱国情怀。在和平年代,这种牺牲精神转化为在各行各业的坚守与奉献:科学家在实验室的日夜攻关,教师在三尺讲台的谆谆教诲,农民在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都是当代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当黄大年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效力,当南仁东二十二年如一日打造"中国天眼",他们延续的正是艾青诗中那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爱国不仅是激情澎湃的瞬间,更是细水长流的坚持。
艾青的诗写于民族危亡之际,却超越了单纯的战时呐喊,达到了一种普世的情感高度。今天我们表达爱国情感,同样需要这种既植根于民族土壤,又具有人类情怀的视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钱锺书的"文化昆仑"形象,都展现了爱国与爱人类、爱文化的统一。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珍视自己的文化根脉,也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看待世界文明。当我们在国际舞台维护国家尊严时,在文化交流中彰显文化自信时,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贡献中国智慧时,我们就在延续艾青诗中的那种既深情又开阔的爱国情怀。
回望艾青的诗句,我们更加明白:爱国不是一时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不是空洞的政治表态,而是融入日常的生命实践。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再到今天无数普通人对自己岗位的坚守,中国人对祖国的情感表达始终如一——那是对土地的眷恋,对文化的守护,对民族的信念。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歌唱的鸟,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