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是缅怀先烈,感念故人,慎终追远,励志前行的季节。重读数年前撰写的此文,依然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回味无穷。思家风,念家风,叙家风,感念先人功德,传承优良传统,依然是我们严于律己,以上率下,承前启后不可懈怠的责任与义务】
家风就是家庭的信仰,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使每一个家庭都潜移默化地遵循着、坚守着、实践着自己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家风。从盂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着祖祖辈辈对后代子孙的希望和鞭策,更是中华民族传唱千年,永不停歇,历久弥新的歌。
几年前,有机会到有“东方瑞士”之称的安徽南部的古徽州探访,这里对传统优秀文化、家风的传承与弘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徽州,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享有“桃花源里人家”美誉,多地被评为“中国最美丽乡村”,成为人皆向住的地方。该地在上个世纪同时诞生了两位伟人,一位是被宋庆龄称为“万世师表”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另一位是有36个博士头衔的著名学者胡适之先生。该地古往今来聚集了不计其数的政商名流,文人雅士,行业精英等。这里不但风景优美,人文丰厚,还遗留了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自然景观等,古村镇、民居、祠堂、牌楼、街巷、商铺等随处可见。在这些建筑中到处可以看到悬挂于门、厅、壁、柱上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楹联,书法精美,庄重典雅,书写着人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行为规范,诠释着家训、家规、家风在社会生产、家庭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从内容来看,有教育后代勤俭持家、耕作种田、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居家和睦、多行善事的,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世事让三分天空海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有倡导读书、经商做官、传家守业的,如“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于勤”,“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还有不少描写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如“清风明月来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从这些传世的历史遗存中,我们不难理解家庭、家训、家风与环境优美,人文厚重,人才辈出之间的关系了。
家风也是家中的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从小就受到良好家风熏陶,生活、处事上定会有“法”可依,坚守内心。近现代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社会贤达等的英雄壮举或杰出成就跟其良好的家风熏陶和家风传承不无关系。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人先贤对家风的敬仰和不懈追求也使古老的、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富有特色、充满活力。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自己耕田,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除了这条家训外,他还殷切期望自已的后代能够注重道德层面的修养,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有错必改、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勤俭持家、简朴生活;虚怀若谷、上善若水;胸怀宽广、心系苍生。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其留下的勤奋、俭朴、好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曾写信给自己女儿曾纪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苦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所以,我绝对不留钱财给后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 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 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与“四 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告诉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后人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家训,既简洁明了,又深刻透彻。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 “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像我一样正直、果敢, 那我留钱做什么?贤良的人拥有了大量的钱财,就会玩物丧志,失去远大志向。如果子孙不如我,那我留钱做什么?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钱,不仅不思进 取,还会去做坏事。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侨,52岁时才有了儿子。虽晚年得子,但家教甚严,从不溺爱。73 岁时,病危的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想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时年21岁的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邻家大娘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了馒头,喜滋滋地送到父亲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案头上有张信笺,上 面写着父亲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诅宗,不算是好汉。”
古徽州名人,民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也曾这样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句话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作为教育家的陶行知用这句话激励了当时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志士,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追求卓越,也被很多人奉为训诫后人的家规。
可见,好的家训、家规、家风,能激励人们积极向 上,成就人生的辉煌。细思我们的前辈先人,周围的邻里亲朋,包括我们个人、家庭能取得屑小成绩,家庭和睦向上,儿孙朝气蓬勃,无不凝聚着来自有意无意间的对家风的传承,对家规、对举手投足间行为规范的坚守。“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毁以蚁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等,这些治家、修身、励志的优秀文化,无不闪烁着时代的光芒,传承千年,历久弥新,成为中华儿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力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是社会文明传承之基。无论社会如何进步,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这首千年文明之歌永远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