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滨声
“平剧”与“评剧”,音同字不同,是我国华北的两个剧种。
“平剧”即今天的京剧。京剧一词出现较晚,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往俗称“大戏”。
清末民初,“大戏”已普及南七北六十三省,因名“国剧”,亦名“京剧”。
一九二八年,国府南迁,首都北京更名“北平”,“京剧”亦改名称为“平剧”。新中国成立伊始,由原解放区进京的戏班依旧名“延安平剧院”。
“京剧”名称几时开始的?确切地说:自“中国京剧院”建立后,方为国内国外认知。
“评剧”俗称“落子”。约百年前,一位识文认字的莲花落艺人成造才根据“三言二拍”中的故事创编成剧目演出,形成一个剧种,并与时俱进反映时事,得名评剧。
民国时,废除前清的六部衙门,特别是刑部的创举为世人注目,对死刑犯不再削首(砍掉脑袋),改为枪毙。“落子”戏班根据新闻实事编排成戏,特别是剧目名词新颖引人注意。
首先是领题“枪毙”二字,例如:《枪毙高占英》《枪毙驼龙》《枪毙严瑞生》引人注目,至于演出不同一般说书讲古的戏剧,因之当时一报纸的文化主笔名曰“儒丐”,写剧评称更新的“落子”为“评剧”,使观众耳目一新。以往的“落子”亦称“蹦蹦”的,从此成为北方一大剧种。
评剧在过去(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被称为“半班戏”,即只有旦角的戏。所有剧目中虽都有小生,但无演唱余地,更无净角的戏。评剧中虽有“秦香莲”,但饰包公的唱的却是京剧,为特殊例外。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得到更新发展,剧中的男角色也有了唱段,并且还有了净角,唱念做都不亚于其他剧种,十分难能可贵。
这一变化的由来,笔者略知一二,愿道其实。其与“华大三部”密切相关。
“华大三部”是简称,全称为华北大学革命艺术干部培训班。戏剧班的主任胡沙是伯乐,最能识才。在最后分配学员工作,都非常准确,各展其才。仅以三例可见一斑:
一、白景晟是中国大学文学系的学生,业余演话剧在老北京驰名。参加革命后,不习秧歌剧,胡沙老师并无指责,毕业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当时盛行的翻译影片的导演及配音,名享远近。
二、袁韵宜热爱京剧并造诣颇深,不习秧歌剧,胡沙老师并不指责,毕业分配到北京市文艺处,为荀慧生改编《红娘》,为梅兰芳移植地方戏《穆桂英挂帅》。
三、徐荣铭原为老北京荣春社科班的科里红老生演员。参加华大三部学习期间,对当时歌剧队排练《刘胡兰》的词曲提过不少改进意见。因此为胡沙老师特别重视。毕业分配工作,徐荣铭被分配到中国评剧院,主要任务为新编的剧目中的男性角色设计唱腔并教唱。
因此有了男性角色的唱段,评剧从此不再是“半班戏”,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地方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