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时读到杜甫这首七古——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至德元年秋,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欲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幸被叛军抓获带回长安。旧地沦陷,此番重归,不禁触景伤怀!次年春天杜甫逃脱,沿长安城南曲江(曲江兴于秦汉盛于隋唐,是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大唐帝京皇家贵族、官绅士女的游览胜地,人气最旺!前时去西安,曲江近在眼前未能成行,遗憾!)行走,想起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游曲江的芙蓉苑旌旗招展、万象生辉的情景,不禁唏嘘哀泣,写下这首《哀江头》。
记得当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读罢倍觉精警动人,初而惊讶,继而惊动,再品惊叹!
何哉?
记得小学时,曾读过叶永烈著的《电影的秘密》,我现在还有保存。里面提到“蒙太奇”(法语音译外来语:Montage),原为建筑学术语,电影发明后又在法语中引申为“剪辑”。它指的是将不同的镜头或画面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或效果,为电影艺术感染力之源。
例如:前面将领威严地下达命令后,画面一转即为激烈战斗场景;再如某人在回忆某个场景,而那场景叠加浮现于此人背后……观众呢,就会有种特殊的感受,此即蒙太奇的艺术展现和效果。
细品此诗,尤其此四句,你会深刻体会“蒙太奇”手法——
前面何等繁华奢侈、富贵风流,至极处“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双飞翼”?!这不正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象征么?!他们“坠”了么?果然——“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画面与镜头突然切换为马嵬驿悲惨场景!何等对比,何种心情?!
再由此四句,你会浮想联翩、感喟万千——
步辇图
大唐开元那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况;那恢弘壮丽、开放包容之气派;那诗情画意、意气风发之文采风流……竟然都在安史之乱的妖风中烟消云散?!
武后出行图
人民由“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之安居乐业,急转为“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之苦难苍凉!唐明皇由古来多才多艺而又圣明神武之天子形象,蓦然转为与爱妃流亡诀别、生死两处的落魄模样!
安史之乱,让大唐盛世急转直下一去不回,面对波峰到波谷之巨大落差,即便此时此刻读诗之我们,也不禁痛心疾首、怆然泪下……
此诗整体又是“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整体意脉结构紧凑而跌宕起伏,极开阖变化之妙!
下面引用古来几段评语,供大家品悟此诗——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潘氏《杜诗博议》云:赵次公注引苏黄门尝谓其侄在进云:《哀江头》即《长恨歌》也。《长恨歌》费数百言而后成。杜言太真被宠,只“昭阳殿里第一人”足矣;言从幸,只“白马嚼啮黄金勒”足矣;言马嵬之死,只“血污游魂归不得”足矣。
清代张谦宜《絸斋诗谈》:叙事檃括,不烦不简,有骏马跳涧之势。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蒋弱六云:苦音急调,千古魂消。邵子湘云:转折矫健,略无痕迹,苏黄门谓“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信然(《明眸皓齿”二句下)。
清末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一箭”句叙苑中射猎,已暗中关合贵妃死马嵬事,何等灵妙!吴曰:更折入深处(“去住彼此”二句下)。悱恻缠绵,令人寻味无尽(“江水江花”句下)。
高中所购,有兴趣者可研究
杜甫此首为七古,即七言古诗(此处借七古名词,姑且广泛包含歌行、乐府体裁,以便总体形式上区别于日常的律绝/格律诗。上面的《唐代的七言古诗》,为高中所购,里面圈画很多处,读来很有启发,有意者可深入研究)。在古代诗歌中,七古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现存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为曹丕的《燕歌行》。
这里不准备展开详论,只是就品读杜甫《哀江头》想说:七古艺术不可忽视!《唐诗三百首》共选入七言古诗28首,将近占十分之一(姑且再算入七言乐府13首,共41首,占八分之一左右)。按照少则六种多则十一种的诗歌编排体例,这个比例不能说少。
由此不禁感叹,汲汲而复汹汹争论于格律和非格律者,何不抽出时间来研究一下不同体裁诗歌的艺术魅力与创作艺术,而偏偏纠结于诗歌题材本身呢?
试问反对格律者,是否就随之深入研究品悟过这非格律诗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艺术,进而有助于自己的非格律诗歌创作?
试问喜欢格律者,是否也忽略了五古七古的艺术特色,谋篇布局的匠心?
饶他格律者天下第一等严格严谨严密精严庄严,或者他非格律者自由的再不能自由解放的不能再解放,而遣词造句无可称道,章法意脉杂乱无序,立意情感含糊不清,更遑论什么灵气、神韵……那么,格与不格又能如何?
所以,针对不同诗歌体裁,各安其道,各守其律,各研其艺,各得其悟,而又能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岂不美哉?!
像此《唐诗三百首》,试问有多少人每篇都深入赏析品悟,进而结合古今评论,于鉴赏上毕业了呢?
如果我们《唐诗三百首》的鉴赏还没毕业,仅仅靠着小学初中等教材上学的几首诗就管窥蠡测,就来大谈江湖道硬闯江湖路,甚至开宗立派走江湖,则未免有些像《庄子·秋水》开篇的小主人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