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五百年前的姑苏城里,锦衣玉带的解元郎唐伯虎绝不会想到:
一场科场舞弊案会将他从青云端抛入烂泥潭。
从此金銮殿前折翅的探花,成了秦淮河畔最放浪的墨客。
后人只知道他点秋香的传说,却不懂他人生的曲折。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真正的唐伯虎。
1470年,苏州城西的唐家商铺里,一个备受宠爱的男孩出生了。
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是经营酒馆的小商人,怎么也没想到自家会出来个震惊江南的才子。
少年时期的唐伯虎,师从沈周习画,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16岁就以苏州府试第一名高中,被誉为“神童”。
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与富商之女徐氏成婚。
家境殷实,美人在侧,生活好不自在。
可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1494年冬天,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中风去世,母亲丘氏因过度悲痛郁郁而终。
当时医疗水平落后,产后护理条件有限,妻子徐氏也因难产感染身亡。
襁褓中的幼子夭折。
一时间,整个家族几乎只剩下他一人。
人生突然没了所有的光,唐伯虎极其痛苦。
颓靡之际,好友祝允明痛斥他“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
逼他振作,重拾科举。
28岁那年,背负着振兴家族期望的唐伯虎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名,人称“唐解元”。
此前的阴霾,似乎可以一扫而空了。
从南京回苏州的船上,他意气风发地写下“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准备来年进京夺取状元。
谁知第二年春天,他的人生就从盛夏跌入寒冬。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与江阴富商结伴赴京会试。
富商为提高中举概率,暗中贿赂主考官的家童,试图获取考题。
主考官以学识渊博著称,此次命题难度极高,但唐伯虎与富商的答卷却异常出色,引发猜疑。
加上唐伯虎此前频频扬言要“考第一”。
一时间,谣言四起。
尽管查无实证,但为平息舆论,朝廷最终革除唐伯虎功名,贬为浙江小吏。
此案成为明代科举史上著名的“疑案”,唐伯虎的政治生涯由此终结。
这个打击彻底击垮了他,他续娶的何氏,也因生活困顿最终离他而去。
连续两次打击,原本志存高远的唐伯虎,心态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耻于为吏,愤而归乡,开始游历四方,卖画为生。
从苏州出发,沿大运河南下,经镇江、扬州,再溯长江至汉口,最后深入湘赣山区。
旋即,华夏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洞庭湖的烟波,庐山的飞瀑,还有武夷的丹霞。
船过洞庭时,他挥毫写下“洞庭天下水,楚地尽芳华”。
至福建武夷山,遇一道士,唐伯虎便停下与他论道。
这一论,就是三天三夜。
从天地万物,谈到诗词歌赋;
从人生际遇,讲到超然世外。
几日过,唐伯虎顿觉神清气爽,畅快无比。
回家后,提笔作《落霞孤鹜图》。
所画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
一人在阁中眺望,远处落霞孤鹜,余晖映照。
看似画风景,实则将三日论道的逍遥精神,全部融进了画作之中。
后人将画里的技法,称为“空灵皴”。
心态总算是调整过来了。
可生活却没有变得更好,彼时,唐伯虎的第三任妻子也受不了他仕途无望而离开他。
唐伯虎自己也以为再遇不到真心的爱人,然而,上天却在此时又给他开了一扇门。
36岁时,唐伯虎与名妓沈九娘在青楼相遇。
此时他穷困潦倒,靠卖画为生。
沈九娘则是苏州名妓,出身风尘但才貌双全,精通琴棋书画。
在青楼结识后,九娘以行动支持唐伯虎,为他整理画室、研墨调色,助他重拾创作信心。
唐伯虎笔下的仕女画多受沈九娘风姿启发,两人渐生情愫,志趣相投。
此后,沈九娘为他倾尽积蓄,助他在桃花坞建起一座庵堂。
庵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桃花坞中,四周环绕着桃林。
内设有书房、画室和居所,内里藏书丰富,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唐伯虎自此自称“桃花庵主”,并写下了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烈酒入喉,五体通畅;
笑看满园桃花,纷纷坠坠。
才知醉生梦死,实乃人生乐事。
这一时期,唐伯虎的画风也愈发洒脱。
不再拘泥于传统技法,转而追求个性表达。
《秋风纨扇图》中的仕女,眉眼低垂,手持纨扇;
《山路松声图》山峰高耸,泉水从山腰流下汇入河中,桥上老人仰头似在倾听泉声或欣赏松涛,后有少年抱琴跟随。
肆意奔放,无所顾忌。
明正德元年(1506)的春天,苏州城外的桃花开得正艳。
41岁的唐伯虎站在桃花庵的木窗前,手中捏着半壶酒,眼神却飘向千里之外的南昌。
彼时,宁王朱宸濠的密使正带着厚礼踏破苏州的青石板路,说是要请这位“江南第一才子”出山辅佐大业。
朱宸濠的邀约来得很突然。
这个出身宗室的藩王自幼骄纵,早年因贪墨军饷遭弹劾,如今见朝廷对其势力的钳制愈紧,便动了篡位的歪心思。
他重金买通唐伯虎的挚友徐经,又托名士举荐,将这位昔日的“唐解元”奉为座上宾。
起初唐伯虎并未警觉,只道是命运的转机——
毕竟此前科场案让他丢了功名,如今得到宁王赏识,潦倒半生的唐伯虎,以为机会要来了。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从宁王府邸的觥筹交错间嗅到了血腥味。
朱宸濠暗中招兵买马,私造兵器,甚至仿效汉末群雄割据的做派,欲将府邸修建成军事要塞。
察觉危机后,唐伯虎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他故意在宴席上打翻酒盏,当众撕毁朱宸濠赐予的锦袍,甚至用金粉在脸上涂抹。
然后当街裸奔,抱着馊水痛饮,口中高呼"我是玉皇大帝派来的疯神仙"。
这般癫狂,是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含笑半步癫"的荒诞原型,也是唐伯虎在真实历史中血淋淋的求生方法。
宁王看着满地狼藉,终于将这个"疯子"逐出府门。
据说,回乡途中,他特意绕道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在寺僧的见证下烧毁了所有与朱宸濠往来的书信,只留下半句诗: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回到桃花庵的唐伯虎,仿佛变了个人。
他不再留恋酒色,整日闭门作画,案头唯余一盏孤灯和半坛老酒。
正德十一年(1516年),唐伯虎《山路松声图》完成。
此画被后世誉为"明画第一奇观"。
画中山石嶙峋如刀剑,松枝虬曲似蛟龙,墨色浓淡间仿佛能听见风卷松涛的怒吼。
当这幅倾注了半生愤懑的巨作完成时,唐伯虎凝视着画中那几处刻意留白,忽然笑了——
那空白的山涧,不正是庄子所谓"虚室生白"的意境吗?
此刻的他,已勘破功名利禄的虚妄。
那些曾让他痛彻心扉的往事——
少年得志时的春风得意,科场蒙冤时的绝望愤懑,装疯脱逃时的屈辱不堪,如今都化作了画中山石间的几缕云烟。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才高八斗也好,平庸落寞也罢,最后不过一抔黄土,几阵春风。
他提笔在画上题下"山路松声"四字,笔墨间已无半分戾气,唯有超然物外的淡泊与宁静。
恍惚间,唐伯虎似乎回到了那年与道士彻夜长谈的日子。
他想起《逍遥游》里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此时,那条能化鹏徙南冥的巨鲲,在唐伯虎醉眼蒙眬中幻化成宣纸上游走的墨鱼,吞吐着半生不得志的失意。
一生闯荡,不过为片刻逍遥。
嘉靖二年(1523年)冬,54岁的唐伯虎在桃花庵咳血而亡。
临终前,他握着好友祝枝山的手吟诵绝笔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无惧无畏。
唐伯虎死后,宁王朱宸濠的谋反终被镇压。
当朝廷追查罪证时,那些藏在《桃花庵歌》里的密文早已化作灰烬,唯有他留在世间的诗画,仍在诉说着一个风流才子因命运不公而落魄的惨案。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业钱!
当后人仍在争论他是否真能“点秋香”时,那些留在《桃花庵歌》中的不羁灵魂,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写下答案——
真正的风流,从不在皮囊,而在永不妥协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