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老舍出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老舍”是他最为人熟知的笔名 。他的童年,伴随着生活的苦难与艰辛。父亲在庚子年的巷战中不幸丧生,母亲只能靠做帮工维持生计,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然而,命运的坎坷并未阻挡老舍追求知识的脚步,在宗月大师的慷慨资助下,他得以读完小学和中学。19岁时,老舍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年纪轻轻便担任了小学校长,迈出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22岁那年,老舍加入基督教,并前往天津南开中学任教。在这期间,他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默默摸索前行。25岁时,凭借他人的举荐,老舍远渡重洋,来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文讲师。正是在异国他乡,他开始了小说创作,并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开启了他辉煌的文学之旅。而立之年,老舍经新加坡回到祖国,在齐鲁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佳作频出,发表了《猫城记》等长篇小说,并出版短篇小说集,在文学界逐渐崭露头角。不久后,老舍与胡絜青喜结连理,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1936年,老舍来到青岛,全身心投入写作。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连载小说《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生动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描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让更多人认识了老舍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1937年,老舍担任齐鲁大学文学院系主任,在教育与文学创作之间忙碌奔波。然而,抗战的爆发打破了原有的平静生活,老舍毅然独自南下流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在辗转多地的日子里,他参与支援抗战的舆论活动,用文字鼓舞着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同时也没有停下文学创作的脚步,出版了《火葬》《惶惑》等作品,为抗战时期的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老舍受邀前往美国讲学。在美国期间,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这部巨著以宏大的叙事展现了抗战时期北平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抗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三年后,老舍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期待回到中国,担任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回国后的老舍,创作热情愈发高涨,他创作了《龙须沟》等大量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反映新社会的作品。这些作品文风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地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老舍也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然而,命运对老舍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66年8月24日,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老舍因受到“红卫兵”的虐待和凌辱,身心遭受极大折磨,最终投入太平湖自尽舍生。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界的巨大损失,无数读者为之悲痛不已。但老舍留下的丰富文学遗产,如同一座宝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文学的史册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