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谷歌地图公然找事,在全球范围内激起千层浪。据法新社14日报道,谷歌地图对南海的称呼进行了篡改,将其改为所谓的“西菲律宾海”。大洋彼岸的菲律宾对此欢欣鼓舞,仿佛在这场名字的游戏中赢得了某种主权上的“胜利”。
先别急着给谷歌打标签,虽然它这次在地图上的变更惹来不少争议,但事情可没那么简单。记得美国曾试图把墨西哥湾改称为“美国湾”吗?这种强行的文化霸权试探无疑暴露了一些国家试图通过操纵认知来实现地缘政治意图的野心。谷歌此次的地图标注变更无异于卷入了一场复杂的国际博弈之中,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美菲战略企图的一枚棋子。
菲律宾从2012年开始就致力于在国际上推动“西菲律宾海”的说法,并为此投入2.3亿美元,想要将包括黄岩岛在内的争议海域纳入自己的版图。这一动作得到美国的背后支持,美国自从宣扬重返亚太战略以来,同样倾向于使用“西菲律宾海”这一称谓。不过,谷歌地图的更改也不过是呼应了菲律宾长期以来的努力,难怪菲律宾官员们如获至宝,认为这是“国家主权的胜利”。
然而,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改变,就能真正动摇南海的历史地位吗?恐怕没这么简单。4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反将一军”,表示:长期以来,南海一直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通用地名,为世界各国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广泛接受。南海这一名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典籍中已经被提及,《汉书·地理志》将其称为“涨海”,而西方则从16世纪开始普遍使用“南中国海”的称呼。这个名字已被国际航海图册及联合国的相关文件所采纳,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通用地名。
所以,不管菲律宾如何渲染、鼓吹,“西菲律宾海”只是一厢情愿。无论美国和菲律宾如何玩弄文字游戏,南海这个名字的存在感依旧坚不可摧,如同刻在石头上的印记。“名字游戏”背后隐藏的真实用意,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谷歌不止一次扮演过这一地缘政治纷争中的“助推器”角色。2015年的“网上请愿”事件后,谷歌地图就对中沙群岛的标注作出过调整。这次“南海-西菲律宾海”事件,不禁让人怀疑,谷歌是否在受到某种政治力量的驱使,配合着一场刻意的舆论战?对于谷歌来说,这实在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此举显然让它站到了外交风口浪尖上,可能损害其全球用户基础和信誉。毕竟,地图不仅仅是导航工具,它还是一部不断变化的世界编年史,一旦被卷入政治漩涡,客观与中立的底线将难以维持。
美菲联盟背后的算盘其实并不难猜。菲律宾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之一,自然在“南海问题”上获得了美国的声援。而美国近期通过出售大量军火给菲律宾,迅速提升其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并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无疑是在尝试通过一系列手段来重新洗牌该地区的势力版图。
近期,菲律宾公然在黄岩岛附近挑衅,这无疑提醒我们,南海局势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高压态势。菲律宾和美国不断推进的“名字游戏”背后,实则是一场未见硝烟却充满火药味的认知战。它们试图在国际舆论场上营造一个新的“既定事实”,这种软性的侵害同样值得警惕。
这其实不是美菲第一次,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试图改变南海的国际认知。即使在谷歌地图上修改地名,这样的小把戏也顶多是空欢喜一场。毕竟,南海不仅是经济和战略的重要水道,也是关乎全国人心的主权议题。对于中国而言,必须在这场认知战中保持敏锐的警觉。不仅要在舆论上占据主动,更重要的是要在国际法和外交领域稳扎稳打,全方位展现南海的主权及合法权益。让历史、现状、国际认知共同发声,才是最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