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事。从此,也皆无事。
并不是自己老了。娘已逾九十,有钱却舍不得花,她说:“得留着老了再花。”六十岁的我,才是娘的三分之二,娘都不觉老,儿岂敢曰老乎?吾当然不老。但老有时候却由他者来定义,比如退休政策。
“退休”到底是不是老的警示,我是不知的。但是,退休,无事,必是常态。无事,便靠回忆度日。
今天,忆起了那些远去的诗歌年华。
我是1981年上的工科大学。入校不久,没有任何人的指导,自己竟然无意识地从牙缝里挤出一点碎花银子去书店,购得《普希金诗集》和《莱蒙托夫诗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普希金的生活哲学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生命真谛的全新的窗口,令人无不欢欣鼓舞。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
它既不寻求幸福,
也不逃避幸福,
它只是向前航行,
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
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将要直面的
与已成过往的,
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
皆为微沫。
诗人莱蒙托夫《一只孤独的船》更让青春期的我们,在迷惘的人生的十字路口,似乎一刹那就感觉到了某种神奇的暗示。
到了大二,我陆陆续续又买了《雪莱诗集》《拜伦诗集》《济慈诗集》和《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等等。那些诗,我们都是读得懂的,不像当下中国众多所谓的诗人的诗,虽然不能说全不懂,至少也是不全懂。
我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读诗。但我知道的,那些诗人的诗,我着实喜欢。
中国的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朦胧诗风真正吹进我们的工科校园还是80年代初。一时间,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成为我们追星的对象。即便是晚上睡前的“卧谈会”,我们都会来一首北岛的《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
也有调皮的同学会随性朗诵一首诗人顾城的《在夕光里》:
在夕光里
你把嘴紧紧抿起
“只有一刻钟了。”
就是说马上上演悲剧
“要相隔十年、百年!”
“要相隔千里、万里!”
忽然你顽皮地一笑
暴露了真实的年纪
“话忘了一句。”
“嗯,肯定忘了一句。”
我们始终没有想出
太阳却已悄悄安息
时至今日,我还能完整地背诵舒婷的《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脚下的土地。
当然,我也学着写诗。比如,在全国掀起学习某位英雄人物时,我写了一首《在荒野与绿洲之间》:
在荒野与绿洲之间
挂着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锁住了沃土
绿洲已被阻塞
只有一片荒野
从荒野到绿洲
只有小径
没有大道
今天
却出现了一条小路
从荒野通向绿洲的小路
小路
崎岖的
布满荆棘的小路
印着轮椅的车辙
一行行
一行行的
曲折而不迂回
朝着铁锁延伸
延伸向着绿洲
啊
铁锁已被撬开
荒野已被开垦
铁锁怎样被打开
荒野怎样被开垦
XXX笑着说
我用毅力的大锤
撬开封闭绿洲的铁锁
我用意志的犁铧
开垦荒野的沃土
尽管那个年代在高校,学着写诗的是极少数,但是,喜欢诗歌的确是大多数,甚至可以说普遍的都喜欢诗歌,不论谁都可以信口来一首诗人杨炼的《同心圆》。
虽然四十多年已经过去,但是,回望那些过去的岁月,我们不得不说,如果没有那样的时代,就不可能涌现后来如雷贯耳的海子,我们就不可能欣赏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不可能听到发自心底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呼唤。
我常想,“那个年代,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诗歌?诗歌到底有什么魔力?诗歌到底给予了我们什么?”,如此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却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英国小说家萨曼莎•哈维曾说:“诗歌可以通过遣词造句来转动这个世界,这种旋转的力道很微小,不足以在公众中掀起轩然大波,但足够使一个孤独的个体稍稍偏离既定的轴线,从此开启崭新的旅程。”或许萨曼莎•哈维关于诗歌的言说,是截今为止关于人们为什么喜欢诗歌的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