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
文/陈先发
枯枝和新雪依偎。
这久别之后,苦的形象,也是爱的形象
为了这形象,树枝经历了一次死,新雪完成了空无中
一次脱胎换骨的凝成。
当寂静达到某个阈值
被覆盖的道路、码头、医院浮了起来
我们也会慢慢溢到自己体外
新雪之下
枯的面貌
多么虬劲、好看——
一树枯枝披着雪的乱发,远行到我的眼前
新雪的霎亮让人恍惚、目盲
而我仍须等到此雪融去,此枝复萌,
才有那无物之枯的降临
此刻,寂静达到了这个阈值
生死无间隔啊这依偎的、苦的形象,这么久,又这么深
在冷风中听一声生涩的晚钟远去
陈先发,1967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当代著名诗人,主要著作有诗集《写碑之心》《九章》《陈先发诗选》、长篇小说《拉魂腔》、随笔集《黑池坝笔记》等中文、英文等多种语言著作二十余种。现任安徽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
对于枯枝败叶,很少诗人写出赞誉,《枯》这首诗一反常态,写了出来。这是诗人陈先发的创先,也是他从“枯”枝身上发现了诗意。他赞枯枝,是因为他从枯枝被雪包围的身上发现了在悄悄“复萌”的生命。
一支枯枝虽然被雪淹没,但它抵抗住了雪与寒,它是一时蒙难的“苦的形象”,是在追求新生命的“爱的形象”。它虽然经历了一次“死”的摧残,但它没有死,也没有想到去死,而是坚持“等到此雪融去”,等到“此枝复萌”。
人何不应如此呢?困难、低潮、委曲、蒙难、挫折,甚至挫败,都不应该低头,不要认输,要顽强地抗争过去,满怀信心地去迎接人生的黎明,这样的人生,才是让人眼前“霎亮”的人生。
诗中的“枯”与“雪”都是一种象征,象征不屈,象征不死,象征磨难。
刘树仁,山东宁津人,市作协会员。诗是发现,是创造,每首诗都是在诗人思想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灵芝草。诗稿在《诗刊》《中国诗歌网》《文峰书院》《都市头条》《德州朗诵艺术团》《你在我风景中走过》《诗歌学人》等各级文学网络平台发布或在《山东诗歌》等刊物发表,出版诗集《夕阳拾趣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