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秋创作的七言长篇叙事抒情诗 ,被赞为“千古第一音乐诗”。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白居易因上书请捕刺客,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司马。次年秋天,他在湓口送客时,偶遇琵琶女,有感于彼此的身世,写下此诗。
全诗共88句,616字。开篇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接着描绘琵琶女摇曳多姿的出场,通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生动地展现出她的羞涩与含蓄;随后对其演奏音乐的描写堪称一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句,将视觉与听觉形象完美融合,把琵琶声的美妙、乐曲的跌宕起伏以及演奏者情感的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传达出弹奏者“似诉平生不得志”的深沉情感。在琵琶女叙述自身凄凉哀怨的遭际后,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直白地抒发了同病相怜之情。最后,琵琶女感诗人厚意,弹出更为激越之音,满座皆被感动,诗人更是潸然泪下,将情绪推向高潮。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表现手法、和谐的音节韵律,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音乐之美,还深刻地反映了专制时代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的社会悲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长安古意》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托古意而写今情,展现了当时长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在这首长篇七言诗中,诗人用传统题材写自身的感受,以铺陈的笔法,描绘当时京都长安的现实生活场景,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写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内部倾轧的情况,深寓讽喻之旨;同时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也揭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
诗词赏析:
长安,富贵迷人眼,济济京城内,鳞次栉比,四通八达的大道与密如蛛网的小巷交织着,香车宝马,川流不息。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可能是初见时期,她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仿佛心脏被击中,连樱花落下的速度都可以感知。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长安是繁华的,但繁华终会褪去,纵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落得”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正如《繁花》中写道,“繁华落尽,皆是过眼云烟。”,旧时王谢堂前燕,终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李白是一位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展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而《蜀道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蜀道难》这首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这首诗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绝壁之险,还是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
《蜀道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历史上也有关于杜甫创作同名诗篇的说法,但最为人所熟知的仍是李白的版本。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值唐朝盛世,但蜀中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一直充满了神秘与挑战。
李白以其浪漫的笔触,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仕途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李白的《将进酒》是在他被流放期间和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期间创作的。当时他备受困顿,处境艰难,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某日,李白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一起畅饮,意气风发,一时豪迈。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从开头豪迈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后来“便欲轻骑逐残寇,何似在人间”的自由不羁,充满了李白的狂放和豁达,也深深地抓住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在压抑和危机之中,渴望自由和幸福的内心需求。
此后,《将进酒》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并对后来的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创作背景:
公元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写于李白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历梁、宋、齐、鲁,并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尽管已经有了离开长安的时间,但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因此在诗的最后发出激越的呼声。诗歌内容:诗中描述了李白梦游天姥山的经历,通过奇幻的梦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诗歌开头描述了天姥山的神秘和美丽,接着描绘了梦境中的奇幻景象,包括飞越镜湖、攀登高山、遇见仙人等。最后,诗人从梦中惊醒,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欢乐的虚幻,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读懂《兵车行》,就读懂了战争的残酷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寥寥数语,杜甫就把战争前士兵出征,亲人相送的悲惨画面带到我们眼前。这首《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战争残酷最深刻的控诉。
诗中描绘了百姓被频繁征兵的痛苦,“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边疆屯田,头发白了归来,还要继续戍边。战争,让他们的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
战争不仅让士兵受苦,更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亲人们的哭声,是对战争最无奈的抗议。曾经幸福的家庭,在战争面前不堪一击。
而战争带来的,还有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大片土地长满荆棘,即使有健壮的妇女耕种,庄稼也杂乱无收。百姓们不仅要承受战争的伤痛,还要面对饥饿和贫困。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在那个时代,生女孩还能嫁给邻居,生男孩却只能战死沙场。这是多么无奈和悲哀的现实。
《兵车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历史的见证,是对战争的批判,更是对和平的渴望。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让我们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每次读高适的《燕歌行》,一股悲壮悲愤悲痛之情都抑制不住、宣泄不开。
这首诗有个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序写的很隐晦,根据史料,开元二十六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为邀功,命部将假传诏令攻打契丹,结果全军覆没。张守珪却贿赂宦官,谎报战功。高适这首《燕歌行》,其实就是写的这件事。
诗起笔节奏非常快,一个“飞瀚海”、一个“照狼山”,战事之紧急跃然纸上,一下子把读者的心吊了起来。当大家等着看“本自重横行,天子赐颜色”的我军男儿如何大破“残贼”的时候,结果竟是敌人从山上如疾风骤雨般汹涌而来,一瞬间我军死伤大半。剩下的将士被围困,从早晨孤军奋斗到傍晚,最终依然是“力尽关山未解围”!
“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苍茫环境,急转而下的形势、战士们“身当恩遇”不畏生死的精神、“力尽关山”的无奈,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令人动容,即使隔了千年,依然能唤醒我们的热血和热泪。(“恒轻敌”不是轻视大意的意思,而是勇敢无惧的意思)
在这样迅疾的叙述中,诗人天才地切入两个蒙太奇。一个是在“战士军前半死生”之时,“美人帐下犹歌舞”,强烈的对比将悲壮化为悲愤。第二个是当将士鲜血喷洒而出、即将倒下之时,“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个画面感比上一个更强烈,因为断肠的少妇怎么也想不到,她魂牵梦萦的良人此刻正在死去,而他将死之时用尽余力向南回望,是多么想望到家乡、望到思念自己自己也心心念念的妻子啊!悲壮、悲愤,此时只剩下悲痛。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诗的最后,诗人为死去的将士不平,也为将士们为国捐躯、不畏生死的精神感动。这份精神铭刻进诗里,也感动了千年后的我们。
《燕歌行》的结尾是悲壮的,甚至是憋屈的,每次读完我心里都很闷。后来我读到李白写的一首《从军行》,也是孤军被困的开局,结尾却大块人心: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这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想象,甚至有点“爽文”的感觉,毕竟高适在幽蓟从过军,安史之乱后甚至做了节度使,是真正上过战场、带过兵的。面对边疆实情、面对死去的将士,他没法做浪漫的美化。
但至少对今天的我来说,还是常常幻想,《燕歌行》里力尽关山的良人,能够奇袭敌首、杀出重围,带着胜利与荣耀回到故乡。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从“九重城阙烟尘生”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朝思暮想,深情不移。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共四十六句为第三段,写唐玄宗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找杨贵妃和杨贵妃在蓬莱宫会见唐玄宗使者的情形。
《长恨歌》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全诗的艺术性较高。其一是对原有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唐玄宗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诗人在写他们的罪恶一面时,注意点到为止,尽量不太损伤他们的形象,从而保证了悲剧故事前后的和谐统一。其二是故事中浪漫色彩的加入。爱情可以使生者死,可以使死者生,这样的力量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描写过。其三是有关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活动的精彩描写。其四是对离别之苦、相思之情的正面描绘,它不仅占的篇幅大,而且角度多、变化多。其五是语言的精美,既生动、形象、凝练,又婉转、流利、韵律性强,使人传诵不绝。元代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等,在构思上都曾受到《长恨歌》的启发,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它被称为“孤篇横绝”,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流传千古。春江花月夜,五个诗中的景物和景象组成了一幅良辰美景,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用故人哲学的观点开阔了今人的视野,
这首诗以“月”贯穿全篇,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再辅以其它意象,如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众多场景的衬托,多个意象的构建,完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诗人开篇由江月写至花林,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卷。江海鼓荡,明月冉冉升起。-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天地间蜿蜒的江水都辉映着月光,寥廓清亮。江边艳丽的花林被皎洁的月光披上一层晶莹的细雪,显出剔透的寒意。天地间山川如洗,朗月高悬。
江潮起落,水天一线,视线随白云飞至青枫浦,扁舟游子正望月怀人:可爱的月影此刻正在她的楼上移动吧,是否照映出她容颜的妆镜台呢?月光惹得她相思不已,她放下帘子,不料捣衣板上又泻满月光。共享这明月却无法互诉衷肠,多希望能乘着月光来到他身旁。或者让鱼雁去传书吧!但鸿雁无法乘光而度,鱼龙也只在水上写文。游子昨夜梦见落花,春已过半,他还无法回家。江水东流,月落西斜,时光飞逝,离人各天涯。不知有几人乘着月色归家,落月摇荡着离情别绪洒满了江畔一树春花。
《秦妇吟》,曾失传千年的名篇巨作,相见恨晚!
此诗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木兰诗》并称为“乐府三绝”。
也有人认为它是唐代叙事诗继杜甫“三吏三别”和白居易《长恨歌》之后的第三座丰碑。
如此巨作却失传了千年。
此诗曾盛传一时,却遭到厄运。韦庄晚年讳言《秦妇吟》,撰《家戒》自禁此诗,并向各处收回抄本,临终还嘱托家人不许挂《秦妇吟》幛子,致使宋元明清历代徒知其名,不见其诗。
直至近代,《秦妇吟》写本才复出于敦煌石窟。被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拿走的古写经中,恰好收有《秦妇吟》。民国12年(1923年)伯希和应王国维函请,抄录巴黎图书馆所藏天复五年(905年)张龟写本及伦敦博物馆所藏梁贞明五年(919年)安友盛写本两种《秦妇吟》卷文,寄回中国。后又经王国维和罗振玉整理研究,国人才得以见到这首失传了千余年的历史名作之全貌。
此诗借一位逃难的妇女之口描述了唐末黄巢时的社会乱象。这首诗故事性较强,有一点点基础的人,基本上直接阅读原诗也能了解大意。这首叙事诗语言流丽精工,值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