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怀宁旧忆:在海子故居听时光与诗的和鸣

《怀宁旧忆:在海子故居听时光与诗的和鸣》

曾祥裕 曾海亮

乙巳年春,我的安徽人文地理考察,踏入安庆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海子故居的刹那,岁月的洪流裹挟着记忆奔涌而来。

斑驳的墙壁宛如一位缄默的史官,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引领我不由自主地回溯到那充满诗意与激情的岁月,耳畔又响起海子那温暖而有力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庆怀宁高河镇查湾村。在短短25年的生命里,他以超凡的才情和纯粹炽热的灵魂,在诗歌创作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抒情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质朴文字勾勒出对尘世幸福的向往,简单却直击人心;长诗《太阳·七部书》构建起宏大深邃的精神宇宙,独特架构与深刻内涵令人惊叹。他凭借独特意象、纯粹情感和不羁想象,为中国当代诗歌开辟崭新航道,作品中对生命、自然和理想的深度思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与诗人,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座熠熠生辉的丰碑。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诗歌创作的精神困境让他不堪重负,在追求诗歌理想的道路上,他不断探寻人类精神的边界,却逐渐迷失在深邃的思想迷宫中;也有人猜测,生活的孤独与现实的落差成为压垮他的最后稻草,尽管他的诗歌在精神世界里构建起一座巍峨的殿堂,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或许始终未能找到真正的归属感。无论原因究竟为何,他的离去都是中国诗坛乃至整个文化界的巨大损失。他那如流星般划过的生命,戛然而止在最绚烂的时刻,只留下无尽的惋惜在岁月中回荡。本应继续在诗歌的天空中绽放光芒,为世人带来更多精神启迪的他,却永远地离开了,徒留那些动人诗篇,成为我们缅怀他的唯一寄托 。

记得与浪漫诗人海子同时期的,还有顾城等朦胧派诗人。他们宛如闪耀在时代夜空中的璀璨星辰,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独特而迷人的风景。

海子的文学才华受人赞赏,海子的诗作至今闪耀在文学星空上。

如今,海子的故乡安庆怀宁打造了海子文化园。文化园以海子诗歌文化为核心,涵盖故居修缮、诗歌碑林、文化展示馆等部分。故居保留古朴风貌,让人感受海子成长环境;诗歌碑林镌刻经典诗作,漫步其中似能与诗人对话;文化展示馆通过图文、影像资料,全面展现海子生平、创作历程及在当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海子文化园的打造意义深远,它传承海子诗歌文化,避免珍贵文化遗产被尘封;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怀宁知名度与文化影响力,是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范例;还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激发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为培养文学人才奠定基础。

走出海子故居,往昔与文友们在文艺沙龙上热烈探讨诗歌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可如今,那些充满激情的画面已渐渐远去,只留下回忆中的一抹余晖,徒增几分沧桑。曾经,诗歌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而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诗坛仿佛陷入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沉寂。

社交网络的兴起让信息传播变得迅速而碎片化,人们更倾向于浏览简短、直白的内容,诗歌这种需要静下心来品味、咀嚼的文学形式逐渐被边缘化。诗歌创作也似乎迷失了方向,部分作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却忽略了对情感与思想深度的挖掘,难以再诞生像海子、顾城等诗人那样震撼人心的佳作。

我们不禁反思,诗歌的价值究竟何在?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丢失那份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诗歌不应只是文化橱窗里的摆件,它本应是生活的盐,为平淡的日常增添滋味;是暗夜的灯,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迷茫。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诗歌在当代社会的位置,重拾对诗歌的热爱与敬畏,让诗歌回归生活,回归心灵。只有这样,诗坛才有可能再次焕发生机,诞生出能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伟大诗篇,续写属于诗歌的辉煌篇章 。

标签: 诗歌 怀宁 顾城 安庆 高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