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理现代诗人中,晏玉学是古诗创作领域造诣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典雅的语言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成为会理当代古典诗歌创作的标杆。以下从创作特点、文学成就及与其他诗人的对比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晏玉学的古诗创作特色
1. 题材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晏玉学的古诗始终围绕会理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展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标识。他笔下的会理古城、龙肘山、城河等意象,不仅是地理符号,更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例如:
自然景观:在《会理龙肘杜鹃赋》中,他以“株株玉露传香,簇簇花枝绚烂”描绘龙肘山的杜鹃花海,将自然之美与地域特色结合,赋予山水以文化灵性。
人文历史:《会理古城钟鼓楼赋》通过“红砂筑墩木作梁,溪水潺潺绕人家”的意象,展现古城的商贸历史与市井风情,使古诗成为活态的文化载体。
2. 古典技法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晏玉学在继承传统诗词格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
格律严谨:其七绝《会理文化桥》严格遵循平仄规则,如“闲卧沧桑阅世长,默守晨昏伴夕阳”,押ang韵,节奏感强烈,符合古典诗歌的韵律规范。
意境创新:他擅长通过现代意象传递古典情怀,如“昨夜轻雨拂晓收,洗出一碧蔚蓝秋”,以“蔚蓝秋”的视觉冲击打破传统秋景的萧瑟感,赋予自然以现代审美意趣。
3. 情感表达的多维呈现
晏玉学的古诗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家乡的眷恋,也有对人生的哲思:
乡愁与乡情:《九月会理城之夜》中“城河映街灯,微冷雨初晴”,以细腻的场景描写传递对故土的深情。
生命感悟:《残缘盼暖》通过“昔时错许同心诺,盼遇佳人守晓昏”,将个人情感与人生思考融入古典意象,展现出对爱情与命运的深刻洞察。
二、晏玉学的文学成就与影响力
1. 作品的传播与认可
晏玉学的古诗在会理本地及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抖音等社交媒体上多次出现对其作品的赏析与讨论。例如,其《会理龙肘杜鹃赋》被当地文旅部门引用为文化推广素材,而《会理文化桥七绝五首》则被文学评论界称为“地域文化书写的典范”。
2. 创作体裁的多样性
除古体诗外,晏玉学在赋文、散文等领域同样表现出色:
赋文创作:《会理白塔山赋》以“玉身卓立,若仙子凌虚;金顶高擎,似慧星耀阙”的比喻,将自然景观与神话意象结合,展现出汉赋的铺陈之美。
现代诗歌探索:新诗《当你变成一棵树》以古典意象诠释现代爱情,体现了其跨体裁创作的能力。
3. 对地方文化传承的贡献
晏玉学的创作被视为会理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诗歌记录当地民俗(如端午药根宴)、历史事件(如松坪关变迁),使古诗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例如,其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会理八景”意象,已成为当地文旅宣传的文化符号。
三、与其他会理现代诗人的对比
1. 与木易的对比
木易:作为会理现代诗代表,其作品以现代诗和散文为主,如《马尔康的树》注重意象的碎片化与语言的实验性,与晏玉学的古典取向形成鲜明对比。
晏玉学:坚守古典诗歌的格律与意境,语言典雅且贴近生活,更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 与何宗林的对比
何宗林:其诗歌多聚焦彝族文化与现代社会议题,如《别样会理的端午》以现代诗形式表达对屈原的追思,题材与风格更偏向现代性。
晏玉学:以会理本土文化为核心,通过古典诗歌形式展现地域特色,具有更强的文化寻根意识。
3. 与余光中诗歌奖得主的对比
施浩、龚学明:作为首届余光中诗歌奖得主,他们的作品(如《土地之上》《爸爸谣》)以现代诗见长,关注乡愁与亲情的现代性表达,与晏玉学的古典创作路径差异显著。
晏玉学:在古典诗歌领域深耕,通过对会理自然与人文的书写,构建了独特的地域诗歌美学。
四、结论:晏玉学在会理古诗创作中的地位
晏玉学凭借对古典诗歌形式的精准把握、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成为会理现代古诗创作的旗帜性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延续了中华诗词的文脉,更通过对会理本土文化的书写,为当代古典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地域样本。若需进一步了解,可重点关注《会理龙肘杜鹃赋》《会理文化桥七绝五首》等代表作,感受古典诗歌在当代的生命力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