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瑜 天门山文学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能跨越时光的阻隔,如悠扬的旋律般在人们的心中久久回荡。八六医院的院歌,便是这样一种独特的存在,它宛如一首激昂的史诗,承载着八六医院近70年的风雨历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八六人奋勇前行。
长江流水浪滔滔,巍峨青山矗立云霄。人民军队的医院,就坐落在祖国壮丽的山麓河畔。这是《八六医院院歌》中描绘的景象,仿佛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将八六医院的地理位置与宏伟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医院的独特风貌和深厚底蕴。1958年,在总后勤部于八六医院召开全军医院工作现场会前,院长耿希晨作词、俱乐部主任王文河谱曲,共同创作了这首激昂的院歌。从此,这首歌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八六医院发展的道路。
近70年来,《八六医院院歌》一直陪伴着八六人传唱。它是八六医院精神的象征,是八六人的共同记忆。“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白衣战士,高举着救死扶伤的旗帜,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向着医学的高峰前进……”每一句歌词都饱含着八六人的使命与担当,激励着他们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取。
去年,马鞍山八十六医院(八六医院转隶中国融通集团后更名的院名)为配合“红色医院”“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专门在全院职工中开展唱院歌活动。这一活动不仅唤起了八六人的集体记忆,更让院歌所蕴含的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全院职工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了老一辈八六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其实,据八六医院院史记载,八六医院院歌一共有五首,分别为《创建歌》《八六医院院歌》《劳动建院歌》《白衣战士之歌》《赞歌》。这些歌曲无一不是八六医院干部战士自己创作的,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创建歌》《八六医院院歌》《劳动建院歌》均由耿希晨作词、王文河作曲,他们用文字和音符记录了八六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白衣战士之歌》由谢文英、王文河作词,王文河作曲,生动地描绘了八六医院白衣战士们救死扶伤的高尚形象。《赞歌》由耿希晨、陈祖珍、王文河作词,王文河作曲,表达了八六医院干部战士对医院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耿希晨是八六医院的老院长,他在八六医院前后工作11年,被评为全国医院管理专家。他以自己的智慧和领导才能,带领八六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在他的领导下,八六医院注重文化宣传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王文河时任八六医院俱乐部主任,他用音乐为八六医院注入了灵魂。据他载文回忆,那时的八六医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天清晨,全院职工在《歌唱祖国》的乐声中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晚上,工作人员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文体活动中。医院的文娱活动中心——大礼堂灯火通明,灯光球场经常开展篮球比赛活动,裁判员的哨声“嘟嘟”地吹个不停,啦啦队“加油”声不断。病区每月一次的工休同乐晚会热闹非凡,全院上下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谢文英也载文回忆说,五十年代的八六医院没有电视,电影也不多,然而那时的业余生活并不枯燥。院里经常举办联欢会,各科出节目,自编自演,节目临时拉,能唱的唱,能跳的跳,生动活泼、自娱自乐。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仅丰富了职工的精神世界,也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八六医院院歌的传唱,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它让八六医院的干部战士们在歌声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激励着他们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在院歌的激励下,八六医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如今,八六医院已经走过了近8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80年里,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八六医院院歌所蕴含的精神永远不会改变。它将继续激励着八六医院的干部战士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八六医院院歌,是一首永远传唱的歌。它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八六医院的历史和荣耀;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八六医院前行的道路;它如同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八六医院的干部战士们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创造新辉煌。让我们共同唱响八六医院院歌,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来,八六医院将在院歌精神的指引下,继续秉承“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宗旨,不断加强医院的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医院也将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让院歌所蕴含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相信在全体八六人的共同努力下,八六医院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院歌也将永远在八六人的心中传唱!(伍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