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欣闻丨毛泽东题挽纪念冼星海(毛主席挽纪逝者26)

毛泽东挽冼星海手迹

“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当毛主席的挽联悬挂在延安追悼会现场时,这位用音符点燃抗战烽火的音乐战士,早已化作中华民族精神星空中的璀璨星辰。今天,让我们穿越80年时光,走进“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1905年,珠江口咸湿的海风中,一个襁褓中的婴孩在澳门疍家船上降生。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被母亲黄苏英以“星辰大海”命名的孩子,会在四十年后谱写出震撼世界的《黄河大合唱》。

在马来西亚槟城的街头,13岁的冼星海已展现出惊人天赋。他白天在华侨学校读书,晚上抱着自制单簧管为茶楼客人演奏,被当地报纸称为“东方小莫扎特”。正是这段异国谋生经历,让少年心中埋下“音乐救国”的种子。

1926年,这个带着岭南口音的年轻人开启“学霸”模式:21岁同时考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和国立艺专;23岁杀入上海国立音专;25岁远渡重洋,在巴黎街头洗盘子换学费;26岁成为巴黎音乐学院首位中国高级作曲班学生。

在塞纳河畔的阁楼里,饥寒交迫的他创作出《风》——这首被杜卡斯教授惊叹“带着东方魔力的交响诗”,竟诞生于寒风中裹着棉被创作的场景。正如他日记所写:“当琴键敲响时,我听见了黄河的怒吼。”

1935年回国后,冼星海化身“人形作曲机器”:为《夜半歌声》配乐时,连续工作72小时;创作《救国军歌》只用20分钟;在武汉组建“海星歌咏队”,培养300多名音乐骨干……

最震撼的一幕发生在1938年延安窑洞,患着肺病的冼星海听完光未然朗诵的《黄河》诗篇后,突然扔掉烟斗,抓起铅笔在油灯下连续创作六天六夜。当《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首演时,毛主席手中的烟头燃尽都未察觉。

1940年奉命赴苏联配乐的冼星海,遭遇了最悲壮的谢幕,生命最后时刻仍在修改《神圣之战交响曲》,临终前紧握的笔记本上写着:“把我送回延安……”

1945年10月30日,这位用音乐筑起精神长城的战士,在异国他乡停止了心跳。当装有他骨灰的紫檀木盒辗转万里回到祖国时,盒盖上周恩来亲题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今天,当《黄河大合唱》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奏响,当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改编《风》的旋律,我们依然能听见那个澳门渔村少年的初心。他教会我们:真正的艺术从不是殿堂里的摆设,而是刺破黑暗的号角,是唤醒民族的惊雷。

正如他1939年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要把每个音符都锻造成子弹,把每段旋律都变成刺刀。”这或许就是毛主席为之题写挽联的深意——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有位音乐家,真的用五线谱筑起了新的长城。

标签: 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毛主席 毛泽东 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