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呼延古韵 岁月可歌——记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柴村街道呼延村

呼延村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柴村街道,自古以来,它便傲立在汾河的西侧,享有“河西第一大村”之美誉。该村落风景如画,静静地依偎在崛围山巍峨的怀抱中,向东远眺,汾水悠悠,展现出一幅宁静美好的岁月画卷。

此地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名胜古迹,诸如关公庙、多福寺等,都是值得探索的宝地。村落四周,崛围山巍峨壮观、窦大夫祠古朴庄重、多福寺清幽雅致……这些景观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庄严的面纱。它们与呼延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和谐地融为一体。文明的印记深刻而鲜明,文化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整个村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呼延村村民委员会立碑

呼延史韵悠长

呼延村,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村落,其起源可追溯至东汉末年,经过近两千年的风雨洗礼,它依然巍然屹立。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呼延”的故事跨越千年,依旧镌刻在时光的卷轴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史诗画卷,至今仍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古今之间的情感波澜在这一刻实现了共鸣。

通过查阅史书和民间传说,我们对呼延村村名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若要生动地再现这些故事,我们必须返回那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亲耳聆听当地村民的叙述。当村民们讲述这些故事时,无不兴致勃勃,言辞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自豪,这令人深受感动。

呼延赋(呼延村党委 2018年12月 立)

原来,呼延村的命名与古代匈奴部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东汉末年,随着匈奴族的分裂和迁徙,南匈奴逐渐归附于中原王朝。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呼延部的一支族人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太原西北的崛围山麓、汾水之畔,这片肥沃的土地成为他们生存的家园。

当时的呼延村,仍是一片未经开发的荒地。然而,正是这片广袤的土地,展现出其博大的胸怀。在这里,呼延部族得以存续,他们辛勤劳作,繁衍后代,也为后来的呼延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真正让呼延村名扬四海、声震寰宇的,则是北宋时期名将呼延赞的传奇故事。据传,北宋年间,杨家将抗辽时曾在太原西山一带驻军,而大将呼延赞的养马场就设在现今的呼延村。翻阅《宋史》,呼延赞被记载为一名英勇的将领,他忠君爱国,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村民们的叙述中,呼延赞的形象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据说,他身披紫色头帕,胯下骑乌骓马,手持自制的破阵刀、降鬼杵,身上刺有“赤心杀贼”四字。讲述的村民激情澎湃,在村民的讲述下,一个在烈烈战场上率军奋勇厮杀的猛将形象呼之欲出,令旁听的听众心潮澎湃。

在村民的叙述中,呼延赞不仅以勇猛和善战著称,更是一位品德高尚、坚守君子之道的英雄。他行巡内外不辞劳苦,身受提拔本应欣然接受,却极力拜辞高官侯爵,直言“为臣只考虑报国,不求官。”这种淡泊名利、忠诚报国的精神,深受人们敬仰、赞誉,成为了后人效仿的榜样和典范。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也深深植根于呼延村民心中,成为了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村落精神,激励着他们奋勇拼搏、勇往直前。

斯人已逝,然而英雄的故事依然在呼延村这片土地上传唱不衰。在这里,仍然保留着诸如“呼延沟”“呼延圪洞”等地名。颇为神奇的是,现今村中已无姓呼延的居民,呼延这一姓氏已融入历史的尘埃,尘封在往事中。然而,呼延赞的传说仍在村民间流传,使得呼延村的历史与文化根基显得更加深厚而真实。

聆听完呼延赞的传说故事,继续漫步在古村落的街头巷尾,内心依旧沉浸在那段金戈铁马的豪迈史诗中。此时,当目光再次掠过那些古老的民居、斑驳的墙面、青石板,感受着它们所散发出的浓厚历史韵味,内心无比激动。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刻,个人的生命轨迹与古村落的悠久历史悄然交汇,绽放出熠熠光辉。

尽管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呼延村也在不断寻求进步,实现乡村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呼延村更需珍视其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文明形态,这是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呼延文脉悠远

呼延村文脉深远,名胜古迹遍布,古韵悠长。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两株唐槐。

这两株唐槐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相传,在唐代末年,李克用曾亲临崛围寺,在此地虔诚地烧香拜佛,并亲手种下了这两株槐树。其实,在过去的某个时期,村民们一度以为这两株槐树已经枯死,然而一场大雨过后,它们竟奇迹般地焕发了新生。

据村民所述,当时大雨连绵不绝,整整下了一天一夜。村民们忧心忡忡,以为这两株古树定难逃此劫。然而,事实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尽管暴雨对槐树造成了重创,树的根部被冲刷出一个巨大的洞穴。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洞穴深不可测,即使街头的雨水全部涌入其中,似乎也难以将其填满。自那以后,这两株古树的枝叶愈发繁茂,再也不曾有枯萎的迹象。

时至今日,村中的唐槐依然枝繁叶茂,粗壮无比,需要三四个人合抱才能围绕一周。其中一株唐槐,胸径竟达1.6米,被太原市和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古树。每当春天来临,槐花竞相绽放,村民们常常围坐在古树下,唠唠嗑,议议事,别是一番乐趣味。

村东有一条通往崛围山的道路,沿途会经过一座关公庙,此庙始建于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在清道光年间,它曾被重修,是呼延村唯一没有被人为损毁了的古代建筑。

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庙宇为两进院落布局,坐西向东。布局严谨且错落有致,其主体建筑由山门、过殿及两侧配殿组成,均面阔三间,气势恢宏。山门也设计的尤为考究,上面雕刻着各类精美的图案,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过殿则位于山门之后,是连接山门与主殿的重要通道。其内部空间宽敞明亮,顶部采用飞檐翘角的设计,整个建筑颇为灵动。

关公庙飞檐翘角,建筑艺术高超

主殿是关公庙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着关公。殿内空间开阔,装饰华丽而不失庄重,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古代工匠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两侧配殿与主殿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关公庙完整的建筑体系。

关公庙建筑群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庙前,映山湖波光粼粼,为庙宇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柔美;庙后,崛围山巍峨耸立,为庙宇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整个建筑群与山水共同组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让人流连忘返。

在呼延村,张家大院闻名遐迩。这座大院,原为民国年间张家典当铺遗址,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晚期。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三进院建筑,布局严谨,前铺、中堂、后厅、东西两侧厢房及角落的耳房一应俱全。如今,院落中的青砖墙灰瓦顶历经风雨侵蚀依然完好如初,木雕垂花门上的梅花、寿桃等图案清晰可见,向世人展现着清代建筑的魅力。

这座大院,是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古建筑之一,见证了呼延村商业的繁荣与家族的兴衰,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时光荏苒,当铺已不复存在,成了呼延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

原来的呼延村当铺现在成了呼延村村民委员会

除了张家大院,呼延村还流传着一个有关于大钟的传说。相传,在清朝年间,村里请来了一名技艺高超的铸钟师傅,他为村里精心铸造了一口大钟。大钟铸好后被挂在阁楼上,铸钟师傅告诫村民们,要等他离开呼延村七天后才能敲响大钟。然而,心急的村民们在他走后不到一天就迫不及待地敲响了大钟。这时,师傅才走到太原鼓楼附近,听到钟声后不禁惋惜,随之说道:“太可惜了,若村民等上七天,我就能走到大同,大钟的钟声就可以传到大同了。”乡村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经村民们口耳相传,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呼延景致生辉

呼延村景致优美,景致和谐呼应,充满趣味。例如,映山湖与崛围山的舍利塔相映成趣,多福寺亦点缀其间,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在呼延村西,崛围山山势巍峨,秋风起,漫山红叶绚烂至极,美得令人陶醉。在过去,村中有崛围寺遗址与之相呼应,这是一座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的古刹,曾以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佛像雕塑吸引了无数信徒与文人墨客前来参拜与游览。如今,寺庙已不复存在,令人颇为惋惜。

游客可以泛舟映山湖

在呼延村,映山湖景致优美。据村民口述,这片湖泊曾是村子的中心,村子原本围绕此湖而建。后来,为了躲避洪水的侵袭,村民们不得不向西迁移,从而奠定了现今呼延村的乡村格局。如今的映山湖,湖水波光粼粼,湖中水草繁茂,群鱼游弋,与周围的绿树红花相映成趣,为村庄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湖心有岛,岛上建亭,游客们还可泛舟湖上,尽享湖光山色之美。

映山湖风景区为迎接八方游客,专门打造了百亩冰场

映山湖的巧妙之处在于,其与崛围山舍利塔相互呼应,正如《呼延村修复映山湖碑记》所记载:“晨曦崛围气象万千,夕照宝塔塔影倒湖中,塔似神笔抒天地,湖如墨砚藏龙虎。”这片湖泊已成为崛围山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观赏。

位于呼延村西崛围山巅的多福寺,静静地伫立着。顾名思义,寺名蕴含着多福多幸的祈愿,反映了附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这里山林葱郁,四季如画,等到秋天,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多福寺环境清幽,吸引了众多游客,其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也有着深厚渊源。傅山曾在此地隐居读书,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霜红龛集》,这部文集彰显着傅山先生的才情与智慧,是后人研究明末清初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如今的多福寺,已成为呼延村乃至整个崛围山景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护佑着这片古老的村落。

夕阳西下,呼延村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显得分外宁静而美丽。呼延村充满古村韵味与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和体验。古村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浪潮中,不应让古村落沦为文化孤岛。它们应当如同群星般闪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杨眉
编校:李霞
文字:和羽楠
网络:吴飞飞

标签: 太原市 尖草坪区 呼延村 柴村 尖草坪区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