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陶冶情操,解诗以娱自心
采莲曲(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碧绿的荷叶和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如同一色衣料裁剪而成,鲜红的荷花和采莲少女的红润脸庞,相互映衬浑然天成。
混入池中的采莲少女的脸庞与荷花融为一体分不清楚,直到听见采莲少女的歌声才发觉池塘中有人来了。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组诗,共有两首,这里看到的第二首。
《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江南水乡风光和采莲女子的生活情态。
在这首诗中,王昌龄用生动地描绘、形象的比拟,展示了一幅清丽如画的江南少女采莲图。
诗人赞美采莲少女如池中的荷花一样娇艳美丽,却并不直接描写采莲少女美丽的容貌和体态,而是巧妙地让采莲少女在画面中若隐若现,恰如现代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人物似有若无,以花映人,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人花难辨,构成一个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首句“荷叶罗裙一色裁”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
在碧波荡漾的荷塘中,一位采莲女子身着罗裙,那罗裙的颜色与周围荷叶的翠绿融为一体,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她裁剪的一般。
荷叶与罗裙在色彩上形成了完美的和谐,兼有朴素与美艳的风致,展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遐想。
次句“芙蓉向脸两边开”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人和荷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生动美丽的图画。
芙蓉花的花瓣柔美细腻,色彩鲜艳夺目,与女子的容颜相互映衬,使得她的脸庞更加娇美动人,以至于人花难辨,浑然一体。
这样的描写,既具有真实的生活实感,也有浓郁的艺术想象成分,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极具艺术的魅力。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意境的深化,也是对采莲少女性格的深化。
荷塘中的水面波光粼粼,荷叶和荷花随风摇曳,采莲女子的身影在其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荷塘的景色浑然一体。
“乱入”指的是采莲女子融入荷塘之中的状态,她仿佛与荷塘中的荷叶、荷花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混沌而和谐的整体。
结句“闻歌始觉有人来”是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真实感受,写出了采莲少女充满青春活力、乐观进取的性格之美。
就在这片宁静而美丽的荷塘中,突然传来了一阵悠扬的歌声。那歌声清脆悦耳,如同天籁之音,打破了荷塘的宁静。随着歌声的响起,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这荷塘之中,还有一位美丽的采莲女子在歌唱。
“始觉”与“乱入”相对应,混入池塘藏身在荷叶间,又忽然唱起的采莲曲,深化了采莲少女的性格,增加了诗境的含蕴。
诗人把自然之美和人的性格之美融合为一,写得自然朴实,天衣无缝。
整首诗构思精巧,想象独特,清丽自然,通过描绘采莲女子与荷塘的互动,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只有当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时,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魅力。
王昌龄的《采莲曲》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诗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启示下,不仅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荷塘美景,更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这首诗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