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读到的是:母亲的一次提问,让李飞飞的职业生涯走上全新的道路——医疗服务的环境智能研究。
同时也让她明白,个人的尊严至高无上,这是任何数据集都无法解释、任何算法都无法优化的变量。
在全球风暴之中,李飞飞将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以人为本的实践?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世界真的变了
2010年代中期,人工智能已经获得极大的公众关注,各种讨论铺天盖地。李飞飞很快发觉,人工智能已经不再由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所掌握。
他们的实验室与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遍布全球的初创企业、风险投资人网络共享人工智能的繁荣景象。
2016年,围棋大师李世石与机器人阿法尔狗进行人机大战,最终机器人获胜。全球媒体纷纷报道,整个世界为之沸腾。父亲给李飞飞转来一大堆国内朋友发来的微信,都想问她AI下围棋是怎么回事。
她由此意识到,世界真的变了。
时代加速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转折点层出不穷。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热门的信息来源上,传统文献被忽视。李飞飞注意到这个问题时,起初只是恼火,后来心生担忧。
为此,她经常要求学生进行研究的同时务必为基础文献留出空间,建议他们读一读麦卡锡、拉塞尔、诺维格等人的著作,不要因为这些书距离现在时间久而忽略它们。
太多事情在抢占学生的注意力。科技巨头争相组建人工智能团队,大肆招揽人才,起薪高达六位数,还提供丰厚的股权待遇。
机器学习先驱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了斯坦福大学。希望推出自动驾驶汽车的优步,从卡内基梅隆大学挖走了40名机器人专家,几乎摧毁了这所大学的机器人研究体系。
优步事件让李飞飞和同事们非常难受,因为他们知道,对年龄尚小、充满渴望又急于寻求认同感的学生来说,这件事从根本上扭曲了他们对教育意义的认识。
在一次聚会上,李飞飞遇到了由埃隆·马斯克等人创立的AI团队(即OpenAI)的成员,对方带着告诫意味的欢迎词透露出一个冷酷的信息:人工智能的未来将由那些拥有企业资源的人书写。
对此,在学术界受训多年的李飞飞想习惯性地反唇相讥,但她没有这么做。因为她都不确定自己是否反对这个观点。
在长达21个月的学术休假期间,李飞飞收到来自谷歌、优步、英伟达等公司的邀请信。她在关注这些信息时发现,进入私营企业工作的想法不再像从前那样陌生。
太多同事实现了转型,就连学生也纷纷放下学业,到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进行高薪实习,有的甚至一去不复返。她不得不怀疑:自己对加入私企的厌恶是否已经过时?
时代变化太快,应该看看斯坦福大学之外的人工智能是什么样子了。经过再三考虑,李飞飞接受谷歌的邀请,成为谷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
父亲儿时的宠物,是一只真正的熊
谷歌的第二年工作即将结束时,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二个十年已至尾声,李飞飞却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它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冲击,社会上激起科技抵制浪潮。当时谷歌与美国国防部签订的一份合同引发了争论,李飞飞也被卷入争议的中心。
在此期间,她的私人生活也因母亲的重病陷入慌乱——母亲又要做心脏手术了,而且是迄今为止创伤最大的一次。
当李飞飞独自一个人,颓然地坐在手术等候区的安静长椅上时,父亲找了过来,以一种异常严肃的语气,向她讲述自己的成长史——
很多年前,由于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他从小就没有在自己母亲身边。正因如此,他的父亲,也就是李飞飞的祖父,对他溺爱有加。
父亲只是个小官员,但在小城镇里,即使微不足道的行政地位也能带来一些好处。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经历了他那种性格的人在童年时代必定经历的各种冒险。
他儿时最喜欢的宠物是一只熊,真正的熊,有时他还会牵着它在小镇上漫步。等到熊长大后,变得非常危险,只能捐动物园。
听到这里,李飞飞忍不住笑出声来,内心的紧绷逐渐舒展。她知道,若以传统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父亲也许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但他能在任何场合给人带来温暖。
她听坐在身边的父亲继续讲下去——
后来,他的父亲突然罹患重病,小镇物资有限,有效治疗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感觉整个世界崩塌了,却又无能为力。父亲去世时,他才14岁。
父亲的一位同事主动收养了他,让他继续上学,满足他的基本需求,确保他顺利毕业。这位好心人的慷慨让他熬过了原本会生不如死的日子。
父亲去世后,他的一部分也随之消逝,他决心保持原样,因为那是他所爱的世界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即使长大成人,最终为人夫、为人父,他也继续过着记忆中的那个男孩的生活,就像被时间定格的、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听完故事后,李飞飞终于明白,自己的父亲一生都拒绝承担责任,原来这背后隐藏着无法治愈的痛苦。所有的遭遇塑造了他唯一的信念:反复无常的世界夺走了他的父亲,却永远带不走他,也永远夺不走他的妻子和女儿。
李飞飞恍然大悟,父亲把内心深处的悲伤挖掘出来,是为了保护她。父亲想让她做好失去母亲的心理准备,是想和她一起面对新的伤痛。
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两年的谷歌云经历,比李飞飞想象中更让人谦卑,也无比直接地提醒她:人工智能已不再是智力上的好奇探索,而是即将改变全人类生活的社会转折点。
她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反思自己看到的一切,试图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正面临的拐点,同时也深感自己驾驭它的责任从未像现在这样沉重。
2018年6月,李飞飞迎来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到国会做证。
当她收到这个令人生畏的邀请时,不禁想到科技抵制浪潮、有偏见的人工智能等等,觉得接受邀请似乎是个糟糕的主意。而且,刚做完心脏手术的母亲需要自己陪在床前。
然而,母亲提醒她回想一下初到美国时的心情,还有一家人对未来的信念。她希望女儿去参加听证会,如果遭到误解,就勇敢站起来为自己辩护。
就这样,母亲替她做了决定。大部分书面证词,都是在重症监护室外的狭小椅子上起草的,还远程参加了听证会的准备会议,身穿蓝色手术服的医生在她身边来回穿梭。
在主题为“人工智能——威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听证会上,李飞飞介绍了自己心目中人工智能的潜力和应有的样子,谈到了环境智能,还讲述了生病的母亲对她在人工智能和医疗交叉领域研究的激励和启发。
她觉得自己乘飞机横跨美国,离开母亲的病榻来到这里,就必须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也也是她的职业信条:
“在科学和工业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动机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认为这个动机必须明确地以人为本。”
她认为,科技革命必须尊重全球社会的集体尊严,必须始终牢记人类自己的起源。无论未来等待她的是什么,她都确信一件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
从小热爱物理学的李飞飞曾把人工智能视作纯粹的科学,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探索后,又处于一场全球风暴之中,她意识到人工智能是一种责任,所有人共同承担的责任。
因此,从根本上重新构想人工智能,使其成为以人为本的实践,成为她所要追寻的下一颗北极星。
当李飞飞再次回到熟悉的讲台,她说出一个琢磨了好几个月、能诠释她今后职业生涯的词汇:
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
结语
到今天为止,《我看见的世界》这本书已经共读结束啦。
李飞飞博士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锋,与其人生旅程相伴的,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几十年来的发展和突破。她追求一生的科学理想,正如她在后序中写道:
“作为一个女儿、科学家、移民和人道主义者,我看到了众多不同的世界,最重要的世界是我将不会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建立在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之上的世界,我是倾注了所有爱和希望的世界,也是我最为感恩的世界。”
让我们期待明天新一本书的共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