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我国最早的二言诗《弹歌》,一首来自黄帝时代的狩猎歌

文/万物君

《万物史话·本纪一·中华文明》系列文章,将整理和解读我国自古以来的各种文明创新。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名叫《弹歌》,记录在《吴越春秋》中,总共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很明显,这是一首狩猎歌,描写的是人们砍伐竹子、连接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丸、然后追捕猎物的劳动过程。

相传这首诗歌为黄帝时所作。诗很简短,但淳朴自然,有很强的概括力,是一首优秀的歌谣。

关于诗歌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是神灵的创造,有人认为是游戏的产物,有人认为源自表达感情的需要,有人认为起源于巫术的咒语,有人认为是模仿禽兽水流等声音的产物。

除了神灵创造说比较荒诞可笑外,其它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没有触及根本。其实,诗歌产生的最终原因,只能是劳动。准确地说,诗歌是人们在从事集体劳动中,依照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声的样式而产生的。

换言之,劳动号子,是最早的诗歌。《淮南子·道应训》里就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也说过,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人叫道“杭育杭育”,若能被留存下来,就是文学。

简单的“邪许”或者“杭育”,也许算不上真正的诗歌,但这种呼声一旦被语言所代替,语言便有了歌唱的形式,于是,一种具有节奏性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也就是诗歌,便正式诞生了。

根据这一说法,再来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八个字,它们其实就是“杭育”被四个词语代替的产物。

不难发现,最早的诗歌是二言为一句。但也有人认为四言为一句,这是不对的,因为断竹为一事,续竹为一事,飞土为一事,逐宍为一事。四件事自然对应四句话。

注疏:

1、鲁迅《门外文谈》:​“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2、鲁迅的说法不够全面,所谓的文学,不仅包含“杭育派”,还包含写实派,例如“我看到了一只漂亮的小鸟”,如果能被记录下来,也是文学。而且,这种文学更早。相比起来,“杭育派”文学则要晚出,因为它要求,得先有韵律。有韵律的文学是诗歌,没韵律的文学是散文。

3、我们知道,8000年前,贾湖人就已经开始吹奏骨笛了,这意味着,那个时候韵律就诞生了。只是,那种韵律来自乐器,而非来自人声。

贾湖骨笛

4、用人声表达韵律,最早的词语应该没有实际意义,也许就是“邪许”、“杭育”、“嗨哟”吧,也有可能是“动次”。正如《淮南子·道应训》所言,劳动者一边呼叫“邪许”,一边使劲抬木头。这样一来,更有干劲。所以,它们被称之为劳动号子。慢慢地,韵律出现了变化,于是出现了“动次打次”。这是韵律发展的必然结果。

5、当没有实际意义的“邪许”、“杭育”、“嗨哟”、“动次”或“动次打次”,被具体的名词或动词替代后,真正的诗歌就诞生了。

6、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诗歌就是这首黄帝时代的《弹歌》。有没有更早的?必然有啦,只是都被遗忘了。所以,历史是层累消失的。

7、总之,器乐诞生的时间很早,至少可以上溯到8000年前;纯粹的声乐,如“邪许”,诞生的时间会晚一些;有韵律且有实际含义的诗歌,其诞生的时间就更晚了。

8、一个字是没有韵律的,至少得有两个字。由两个字构成一句话,很明显,具有原始性。就此而言,《弹歌》也许不是第一首诗歌,但一定是非常原始的诗歌。

9、早期的古人,通常是狩猎者和采集者。虽然他们后来发明了农业,也驯化了家畜,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依然要依靠狩猎和采集补充营养。如果根据《弹歌》的风格创作一首采集歌,你会怎么创作?下面是机器创作的:“折葛,采芣。拾蠡,掇藿。实匏,炊黍。”感觉还可以吧。

标签: 诗歌 黄帝 弹歌 二言诗 杭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