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延吉:“五曲同奏”唱响民族团结时代赞歌

举办培训,开展“四个故事”宣讲活动;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南针”,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有效激发消费潜能,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举办各色活动,让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2024年以来,延吉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繁荣延吉、绿美延吉、青年延吉、智慧延吉、幸福延吉”建设目标,从政治引领、文化浸润、共同富裕、互嵌交融、安全稳定入手,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栽团结花、“同”享进步果,唱响了一曲曲各民族团结奋进、同心同向、繁荣发展、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时代赞歌。

四个坚持 奏响团结奋进“主题曲”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一直以来,延吉市坚持“第一政治议题”“第一政治课程”“第一政治责任”“第一政治标准”,确保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第一政治议题”,出台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230条和“十大行动”100条等工作举措,确保各部门开展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坚持“第一政治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的新年第一课,为300余名领导干部专题授课,并举办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专题培训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党务干部培训班等各类培训7期,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第一政治责任”,为71个部门(单位)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职责,明确部门(单位)工作任务及责任科室,做到工作职责全覆盖;坚持“第一政治标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衡量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尺,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文化浸润 奏响同心同向“进行曲”

“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用中华现代文明塑造人,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延吉市,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不懈的追求。近年来,延吉市不仅组建了以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个人、教师、基层理论骨干为主体的“红石榴”宣讲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宣讲活动788次,吸引3.6万余人参与,还成功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石榴籽心连心 中华民族一家亲”青少年演讲比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知、以赛促行,进一步激发了干部群众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热情。

延吉市聚力推出民族团结文艺精品,创编《非遗之声》音乐会,持续推广《四季如歌》《花开永不败》《印象延吉》等演绎节目,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艺作品春风化雨、滋润心灵的功能作用,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突出国旗、国徽、华表、中国结、二十四节气等中华文化符号为重点,在主要街路、高铁站、机场、城市出入口、“两河”沿岸等显著位置,增设景观小品、主题文化展板和民族团结主题立体字200余处,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利用传统节假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机融入无人机表演秀,通过科技赋能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奋斗目标具象化,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根植在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共同富裕 奏响繁荣发展“振兴曲”

延吉市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民族团结作为核心价值导向,通过项目建设、消费潜能激发和文旅产业升级,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选全国第四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成功举办啤酒美食节、咖啡嘉年华、电商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食尚之都”“县咖之王”等城市名片持续擦亮;入选“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延吉百货大楼—西市场、帽儿山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

通过文旅产业升级,延吉市将民族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吸引来延游客感受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独特魅力,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新动能。

同时,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持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创新推动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全市54个村屯实现“道德银行”“爱心超市”全覆盖,将民族团结积分制管理融入日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交融 奏响幸福和谐“交响曲”

延吉市坚持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用好用活阵地资源,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建成1个教育实践中心、1个教育实践基地、6个研学中心、42个“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区、8个旅游促“三交”基地、25所教育先行校。

集“历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现场体验教育”于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心,已成为延吉市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精神家园。作为集体验、研学、旅游促“三交”为一体的教育实践基地,中国朝鲜族民俗园为来延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魅力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保障。延吉市以6个研学中心为基础,聚焦“研学+旅游”“研学+宣讲”“研学+红色”等多元融合模式,设计特色研学课程,抓好讲解员培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成功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流动少年宫”等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累计接待研学人员和游客380余万人次;持续开展“大学生暑期旅行‘就’在延吉”系列活动,组织来自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11所高校的15万余名大学生到中国朝鲜族民俗园、恐龙博物馆等研学中心参观学习。

在42个“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区,延吉市以“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和“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为主要内容,复制推广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典型经验,优化共居共学环境,搭建共建共享平台,丰富共事共乐载体,积极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截至目前,各社区均设立矛盾调处中心,组建“石榴红”宣讲团,开展“四微”活动1100余次。

依托红色、生态、民俗、冰雪、边境等特色旅游资源,延吉市8个旅游促“三交”基地根据各自功能和特色,开展延吉花灯文化旅游节、中甲主场比赛、民族音乐和舞蹈表演等节庆活动80余次,让各族游客在文旅体验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5所教育先行校在学区划分、招生入学、均衡编班、教师培训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广泛开展“音乐思政课进校园”“开学第一课”等活动156次,凝中国心、铸中华魂,夯实学生思想根基。

安全稳定 奏响安居乐业“圆舞曲”

为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延吉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在城乡社区、村屯建立法律咨询室,广泛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基层活动,大力宣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妥善处理敏感事件,不断提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在中国朝鲜族民俗园等旅游景区景点建立纠纷调解室,将人民调解工作与群众法治需求密切对接。

大力推进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建设,目前各级综治中心均已达到省级验收标准。公安、法院等7个部门入驻市级综治中心,实现了一体化、规范化运行。全市综治中心累计受理案件2643件,调解成功2599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34%,有效筑牢了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在社会治安方面,深入开展重点地区和人群排查、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以及高铁沿线安全隐患整治等工作,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平安延吉工作格局。通过这些努力,延吉市连续4年荣膺年度全省平安县(市)称号,进一步巩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延吉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前行的灯塔,以党的政治导向为舵盘,精准把握方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源泉,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共鸣、在碰撞中融合,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不懈的追求目标,引领各族群众携手并进,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纽带,以社会大局的安全稳定为后盾,秉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

如今,在延吉市的大街小巷、乡村角落,一幅幅各民族和谐共处、相得益彰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各族群众以心相交、以情相融,共同奏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政治引领、文化浸润、共同富裕、互嵌融合、安全稳定”五曲同奏的华章,书写着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标签: 民族 唱响 延吉 延吉市 时代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