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群书治要•孔子家语》(第6集)
(全文共1662个字,阅读需8分钟)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捍马。’”
懔懔,惩惧的样子,敬畏谨惧的样子。捍马,《夹注》说:“突马也。”“突马”就是急速向前冲的马。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民众的办法。孔子说:“治理百姓要敬畏、谨惧,就像用腐朽的缰绳驾驭急速前冲的马一样。”这句话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民本思想,就是“以民为本,民为邦本”。这是中国古代自古以来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在各个经典中都有所体现。
比如说,在《尚书》的《五子之歌》中就记载:帝禹的孙子,也就是启的儿子太康,身居帝位,但是不务朝政,特别喜欢游猎,经常放纵自己的情欲,没有节制。百姓对他很怨恨了,他还不知反省。有一次他又到洛水之南去打猎,打了一百多天都不回京都。这个时候,有穷国的后羿趁着百姓怨声载道的时候,把太康拦到了黄河岸边,不让他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也侍奉着母亲随从打猎,在洛水和黄河的交界处被拦住之后,几个弟弟都埋怨太康不理朝政,才导致了今天的困境。于是,他们五个人分别做了一首歌来劝诫太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子之歌》。
第一个弟弟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牢固了,国家才能够安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我看天下的愚夫愚妇都能够战胜我。“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对于民怨,岂能只在乎已经显露的,应该在尚未显露,还看不见的时候就有所谋划。“予临兆民,廪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弗敬。”“临”就是“治”的意思。我治理亿万的民众,畏惧的心情就像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六马之车。作为民众的君主,怎么能够不时刻保持敬慎、警惕呢?
第二个弟弟说:“训有之。”我们的老祖宗大禹,早就有这样的教训,什么教训呢?“内作色荒”,对内兴起迷恋女色之风;“外作禽荒”,对外喜欢游猎,没有节制;“甘酒嗜音”,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峻宇雕墙”;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这六种事情,有一件事出现在你的生活中,就没有不灭亡的。
第三个弟弟说:“惟比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陶唐”就是指尧帝。因为有了尧帝,才有了“冀”这个地方。如果丢弃了尧帝的治国之道,扰乱了尧帝的法纪纲常,就会招致灭亡。
第四个弟弟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荒堕厥绪,覆宗绝祀!”我们十分圣明的祖先是众多邦国的君王,有治国的典章和法则,把这些都遗留给子孙。可我们现在却荒废了前人的事业,倾覆了宗庙,断绝了祭祀。
第五个弟弟说:“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畴,谁的意思。郁陶,哀伤的意思。忸怩,羞愧的意思。我们将何以回归呢?我的内心怀着深深的悲伤,普天之下的人都怨恨我们,我们还将依靠谁呢?我的内心充满了哀伤,脸皮再厚,也隐不住内心深深的羞愧。平日不慎修自己的品德,虽然后悔,难道还能追回吗?
这五个弟弟在诗歌之中,都是强调“民为邦本”,应该“爱民如子”。所以劝导太康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视民如伤。这个故事其实对人非常地有启发意义。如果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都能够学习《五子之歌》,我们看有多少领导干部为什么被送上了法庭、锒铛入狱,走上了断头台,其实就是因为“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所以为什么要学习经典?经者,常也。它所讲的是恒常不变的规律,常理常法,它讲的是“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圣先贤之所以不惜身家性命,也要把经典传承下去,就是不希望这样治国的常理常法丢掉。没有了这些常理常法,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国,去放纵情欲,结果自身会招致祸难,国家也会衰败。
在《春秋左氏传》中也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在经典之中都是教导我们要“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告诉我们国家之所以兴盛,就是因为把人民视为自己的伤病加以体恤、加以关爱,这才是一个国家的福祉所在。而它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把人民视为小草、泥土一样的低贱,不值钱,可以随意地践踏,这才是一个国家取祸的原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