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被流放到中亚的21万朝鲜人:跨越6000多公里的民族悲歌

1937年,苏联一声令下,远东地区的21万朝鲜人被连根拔起,硬生生赶到6000多公里外的中亚。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一沉,几十万人啊,就这么被扔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路上死了不少,到了还得从零开始。这段历史不太被外人提起,但对中亚的朝鲜人来说,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今天咱就聊聊这21万人的故事,看看他们是怎么被流放的,又是怎么在苦日子中熬出头的。

为什么会被流放?苏联的算盘打得响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1937年,世界乱得跟一锅粥似的,苏联和日本在远东那块儿关系尤其紧张。往前推30年,日俄战争日本赢了,后来又占了满洲,离苏联远东边境就隔着一道线。朝鲜那时候已经被日本吞了快30年,成了人家的殖民地。苏联这边,斯大林正忙着搞“大清洗”,觉得远东的朝鲜人靠日本太近,怕他们被日本人拉去做间谍。

这些朝鲜人是怎么到远东的呢?其实从19世纪末,他们就陆陆续续从朝鲜半岛跑过来了。那会儿朝鲜日子不好过,土地少,税重,日本占领后压榨更狠,不少人就往北跑,到了俄罗斯远东。这地方土地肥沃,能种水稻,他们靠着勤劳在那儿扎了根。到1937年,远东的朝鲜人已经住了几十年,人口有20多万,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可苏联不放心。斯大林有个政策,要把边境“纯化”,把不放心的人群挪走,换成俄罗斯人。官方文件里说是“防止日本间谍渗透”,听着有几分道理,但也不全是这么回事。除了防间谍,苏联还想给中亚添人手。那时候中亚缺劳动力,正好远东的朝鲜人种地有一手,政府就想着把他们挪过去,既清了边境,又能开发中亚,一举两得。

这么看,这场流放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是苏联在下一盘大棋,朝鲜人就成了棋子。

6000公里的苦旅:拿命在拼

1937年8月,苏联内务部下了令,9月就开干,动作快得让人没反应过来。21万朝鲜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被通知要走,收拾东西的时间就几天。很多人只能带点衣服和吃的,家当全扔下了。

政府用的是运牲口的货车拉人,车厢又脏又挤,几十个人塞进去,站都站不直,躺也躺不下。6000多公里的路,火车从远东出发,走西伯利亚铁路,再转到中亚,少说也得几周。路上吃的少得可怜,发的粮食经常不够,有时候还坏了。饿得不行就啃草根、树皮,渴了喝点脏水。车厢里臭烘烘的,病菌到处滋生,伤寒、霍乱一爆发,死的人一个接一个。

具体死了多少人?苏联没留啥详细记录,历史学家估算少说也有几千,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扛不住这折腾。有的家庭整个没了,有的孩子半路成了孤儿。那么长的路,吃不饱睡不好,还得看着亲人生病死去,那种滋味真不好受。

到了中亚,火车把人往野地里一扔,有时候连站台都没有。政府之前说会安置,结果啥也没有,房子、吃的、工具,全得自己想办法。能活下来的人,只能咬着牙硬扛。

中亚初期的挣扎:活下来都费劲

到了中亚,朝鲜人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地方。远东气候温和,雨水多,种水稻熟门熟路。中亚呢?干巴巴的草原和沙漠,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冷得刺骨。种地得靠灌溉,可刚到时连水渠都没有,土地也贫瘠,跟原来完全不是一回事。

房子是个大麻烦。政府没给材料,很多人只能挖地窝子,或者用泥巴搭个窝。冬天风雪一来,冻死人的事常有。吃的也不够,刚开始种不出多少粮食,饿肚子是常事。路上身体就垮了,再加上缺吃少喝,生病死人的更多。头几年,估计死了三四万,差不多五分之一的人没了。

语言不通更头疼。朝鲜人会朝鲜语,有的懂点俄语,可中亚当地人讲的是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跟他们八竿子打不着。刚到时跟当地人交流都费劲,想换点东西都难。

不过,朝鲜人没认命。他们特别团结,到了中亚就按苏联的政策组集体农庄,大家一起干活,分担难处。种地没经验就慢慢试,水不够就挖渠。靠着在远东攒下的本事,他们琢磨怎么在这干旱地方弄出庄稼。开头收成少得可怜,但至少保住了命。

这几年,真是拿命在拼。能活下来,全靠互相帮衬和不服输的劲头。

从苦日子到好日子:咋翻身的

熬过开头几年,朝鲜人在中亚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他们最大的本事是种地,到了中亚也没丢。靠着聪明和勤劳,他们把荒地变成了粮仓。灌溉是他们的杀手锏,中亚水贵得要命,他们就修水渠,把远处的河水引过来。有了水,地就能种东西,他们甚至试着种水稻,虽然费劲,但硬是种成了。

除了水稻,他们还种小麦、棉花、蔬菜这些适应中亚的作物,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粮食多了,不光自己够吃,还能卖钱,慢慢攒下点家底。养猪养鸡也搞起来了,日子不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苏联一看他们真能干,也开始重视,农业成了他们的立身之本。教育也帮了大忙。他们自己建学校,用朝鲜语和俄语教孩子,既没丢老祖宗的语言,又跟上了苏联的步伐。后来不少人上了大学,当了医生、工程师、老师,混得有声有色。

文化上,他们没忘本,逢年过节还搞庆祝,中秋、春节这些传统都留下来了。泡菜也在中亚传开了,连当地人都爱吃。跟当地人相处,他们也聪明,学了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融入得越来越好。苏联推“国际主义”,他们就顺着这政策,跟邻居处得不错。

到五六十年代,朝鲜人已经不是外人了,成了中亚的一份子。1991年苏联解体,新国家经济乱了一阵,但他们靠做生意和种地的本事,又挺了过来。现在,中亚的朝鲜人(叫高丽人)有50万左右,主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既保住了根,又融进了当地,挺独特的存在。

1937年,21万朝鲜人被赶出远东,6000多公里流放到中亚,这段历史是场大悲剧。路上死了那么多人,到了又吃了那么多苦,换谁都觉得活不下去了。可他们硬是熬过来了,不光活下来,还活得像样。从一无所有到建起家园,从外人到融入社会,这帮人用行动证明了人的韧性有多强。

历史不只是苦难,还有人在苦难里怎么找路。这21万人的故事,既是民族的悲歌,也是生命的赞歌。现在他们的后代在中亚过得不错,也算给那段艰难岁月一个交代吧。

标签: 远东 民族 朝鲜人 中亚 乌兹别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