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韬
由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纪录片《“画”说长征》,以长征中的重大事件为叙事脉络,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的长征题材经典画作切入,将绘画艺术与长征史实融合,引领观众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征程,是帮助观众更好体悟、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又一次荧屏创新。
一
该片采取演播室学者访谈、馆藏画作讲解、“我在军博唱支歌”3个现场联动的形式,结合长征题材影视画面,将红军官兵艰苦卓绝的战斗环境、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团结一致的革命情谊,进行了生动呈现。
如介绍画作《红军过雪山》时,该片先通过影视画面,介绍了红军官兵历经艰险战斗来到夹金山的过程,直观展现了夹金山终年积雪、气候多变、山势陡峭的险恶环境,形象表达红军官兵面临的艰难险阻。接着,在《红军过雪山》的展陈墙前,讲解员通过画作细节展现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壮举。画家巧妙构图,远景中的乌云衬托着近景中的冰坡,冰坡前端是携带辎重、顶风冒雪艰难攀爬的红军官兵。画作右上方,夹金山巍峨苍茫,与红军官兵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得益彰。
而后,镜头回到演播室,在访谈中,学者从美学、军史维度向观众延伸介绍了《红军过雪山》的更多艺术、历史细节。红军官兵为什么选择翻越这座“生命禁区”?学者也满怀深情地给予解答,当时战斗形势严峻,唯有跨越天险夹金山,才能尽快甩开敌军。于红军官兵而言,这是最快的路,也是最艰难的路。红军官兵在爬雪山过程中,“强帮弱,大帮小,走不动的扶着走,扶不动的抬着走”“开饭时大家忍着饥饿互相谦让,干部让战士、战士让病号”等一个个动人故事,也通过引用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录等得以生动讲述。
在“我在军博唱支歌”现场,当“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的歌声响起,正在馆内参观的观众不禁驻足聆听,儿童跟随旋律挥舞着五星红旗。观众神情专注,在舒缓的旋律、铿锵的歌声中,感受着红军官兵“寒风透骨凉,风凉血不凉”的豪迈气概。
该片以史实为支撑,以绘画艺术为切入点,融合影视艺术、音乐艺术等表现形式,集专业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为纪录片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
该片倾情讲述了画作背后悲壮的英雄故事,为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加入了生动的注脚。
红25军经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时,遭遇敌军猛烈阻击,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领导人身先士卒,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敌展开白刃战,最终突破重围。画作《鏖战独树镇》以这一历史事件为原型创作。在严寒环境中,红军官兵的手被冻僵,拉枪栓十分费力,致使战斗一度陷入被动局面。危急时刻,吴焕先从一名战士身上抽出大刀,高喊“共产党员跟我来”,率先冲入敌阵与敌殊死搏斗。《鏖战独树镇》画面上方,举刀挥向敌人的战士,构成了远景人物的高点。而近景负伤卧倒的战士们,也展现出战斗的惨烈。独树镇战斗是红25军长征中生死存亡的战斗,后与血战湘江、四渡赤水等成为长征中著名的战役战斗。
再如著名画作《红军师长陈树湘》,描绘了“绝命后卫师”红34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铸忠魂”的悲壮故事,从绘画视角再现了陈树湘师长壮烈牺牲的一幕。该片还走进陈树湘生平事迹陈列展、陈树湘烈士牺牲地,生动讲述烈士牺牲前后的动人故事。如何将人们熟悉的长征故事讲得生动可感,该片通过创新讲述视角、丰富讲述层次、精选影像内容等方法,使得英雄壮怀激烈的故事愈加立体,让观众能够穿透屏幕与英雄精神产生情感共振。
三
作为一部从绘画视角展现长征精神的纪录片,该片还注重从画家角度,展现他们以画笔绘就长征故事、追寻长征精神的独特心路历程。
如在叙述红军官兵翻越夹金山时,该片融入了长征亲历者黄镇用画笔勾勒和记录长征的故事。黄镇是我国驻匈牙利首任大使,也是一位艺术造诣极深的艺术家,曾担任原文化部部长。他是目前为止,唯一有长征题材美术作品传世的长征亲历者。长征途中,黄镇用画笔记录长征的作品有四五百张之多。然而,遗憾的是,多数画作都在战火纷飞的征途中或损毁或遗失。仅有25幅画作,因被拍成照片而幸运地流传下来,于1938年被汇编为《西行漫画》出版。书中,黄镇用《上第一座雪山》和《下雪山》两幅作品,描绘了红军官兵翻越夹金山的情景。在《上第一座雪山》左侧,黄镇写下“雪山高,铁的红军、铁的意志更高”,笔法刚劲;在《下雪山》右侧,黄镇写下“下雪山的喜悦”,笔法轻盈。其用线条勾勒的雪山险峻、题字字里行间饱含的真情实感、用笔的刚与柔,历经岁月的沉淀,仍洋溢着浓郁的精神芬芳。
再如介绍画作《红军过草地》时,该片延展讲述了其绘制者张文源沿着红军官兵过草地的路线采风、写生的往事。60多年前,张文源在甘孜当兵。红军官兵过草地的英勇顽强一直深深感染着张文源,他渴望用画笔表现红军这段艰苦卓绝的征程。多年后,张文源两次冒险进入草地汲取创作营养,饱含深情地绘就了《红军过草地》。一位军旅画家用心去追寻前辈足迹、体悟前辈心路,画作内外,赤诚兵心,心心相印。
在创作画作《遵义会议》时,画家彭彬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实地走访,绘制了大量写生稿。画作初稿完成于1977年,又在1996年进行了修改。彭彬酝酿、雕琢《遵义会议》历时19年,使得画作内容进一步完善,人物形象进一步丰满。彭彬用心用情展现长征精神的艺术追求,跃然荧屏。沈尧伊也绘制了同主题画作《遵义会议》。两者相比,前者风格活泼,后者风格肃穆,却皆为遵义会议题材美术精品。该片通过对两幅画的比照讲述,从侧面展现出画家们的崇高艺术追求与卓越艺术境界。
长征故事时讲时新、常讲常新,长征精神历久弥珍、历久弥坚。该片从独特的绘画维度较为系统地呈现了长征历程,使纪录片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实现了联结,对于艺术描述革命故事、彰显革命情怀,提供了有益启迪。
图片设计:王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