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山区的晨曦中,64岁的杨建鹏一瘸一拐地穿梭于牛棚与灶台间,小儿麻痹症让他一只脚蜷曲,但他身残志坚,自立自强。从切菜烫伤的学徒到带领村民奔富的“家宴领头人”,这位晏家坝村的残疾农民用二十载光阴熬煮出一锅“共富浓汤”——办家宴、带团队、兴产业,让乡村宴席飘出幸福味,更让“自强”二字在烟火灶台间淬炼成金。
记者来到磨子桥镇晏家坝村见到杨建鹏时,他正在院子里给牛准备草料,切草、装桶、喂牛,虽然腿脚行动不便,但他干起活来,却一点也不马虎,丝毫不输正常人。
据杨建鹏回忆,年幼时小儿麻痹让他的右脚落下残疾,身体原因让他外出打工不方便。当地政府也给他落实了残疾人各项补贴政策,但他不等不靠,不甘于现状,敢闯敢试,养牛、养鸡,种植水稻、元胡他样样在行,锄地、骑三轮车他样样能行。
20年前,他和妻子将目光投向了乡村家宴烹饪这一领域,从最基础的切菜、配菜学起,他的双手无数次地被切伤、烫伤,但他始终坚定自己的选择,抓住了村里办酒席的机会。由于性格随和、为人实诚、手艺过硬,逐渐得到乡亲们的认可。夫妻俩也靠着勤劳踏实盖起了新房子,两个女儿也分别成了家,生活一切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进。
然而5年前妻子又不幸患上了慢性疾病,每年治病需要一大笔费用,照顾妻子、赚钱给妻子看病的重任全部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膀上。
“只要肯干,没有过不去的坎!”杨建鹏坚信只要努力付出,一定能再次渡过难关。从此养殖、种植、家宴他全部干,家里家外他都要忙。在他的坚持努力下,妻子的病情也逐渐稳定,家里生活过得也是越来越好。
“老杨是我们家里的顶梁柱,他对人很诚实,能吃下苦,对我和女儿都很好,这几年我们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每当回忆起和杨建鹏一起走过这些年,妻子杨素侠总是热泪盈眶。
家宴服务队做的美味菜肴
自己家里好了,还不算好,自从办起家宴,杨建鹏就想着要带领乡亲们一起干,共同赚钱。从开始带着妻子干,到现在带着本村手脚麻利的村民一起干,如今他已经拉起了一支十多人组成的家宴服务队。他们走村串户,不仅承接本县的宴席,还辗转周边县区承包宴席,平均每年能承揽大小家宴180多场。杨建鹏也给服务队的队员们按出勤天数付报酬。
“杨师傅带我们出去做席已经十几年了,他对人忠厚老实,做席干净、卫生,价格实惠,我们村好多人都爱叫他做席。我们跟他做席一年要挣一万来块钱,对我们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我们跟他干活,越干越高兴。”每当谈起杨建鹏,家宴服务队队员马素芳总是竖起大拇指称赞。
不光是“能干人”“强气人”“多面手”,还是一个“热心肠”,这是乡亲们给杨建鹏的统一评价。杨建鹏的邻居是一位独居老人,每次他家里做比较好的饭菜,他都要给老人端上一份。村里谁家的电器坏了,一个电话他也能赶去帮忙维修。邻里和睦、自强不息,他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晏家坝村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我身体残疾,但我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真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别人吃不了的苦我能吃,别人干不了的事我能坚持干下去,我相信残疾人也能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谈起未来生活,杨建鹏总是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真正的光芒,不仅照亮自己,更让整片山野都沐在暖阳里。杨建鹏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命的价值,从不因身体的局限而失色。为进一步深化拓展洋县374文明提升工程(做实三级联动机制,深化“七大行动”,用活四季评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文明提升看鹮乡”专栏,全面展示洋县在深化主流价值培育、移风易俗、乡村治理、文化惠民、家风传承等重要行动中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洋县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动动小手 赞完再走
主流舆论阵地 综合服务平台 社区信息枢纽
洋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