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5“百年丁香诗会”系列文化活动
在北京市西城区举办
开幕式现场揭晓了
首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
优秀作品名单
自征集启事发布之日起,活动吸引了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955人次投稿, 共收到诗歌作品6.8万多首。
作为百年丁香诗会的重点项目
百年丁香诗会·首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
吸引了全球诗人
与诗歌爱好者的踊跃参与
活动通过挖掘历史文脉、创新形式载体
强化国际交流
不仅为诗歌创作搭建了高水准平台
更成为展示首都文化魅力
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
首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打破地域限制,面向全球华语诗人及爱好者,不限国籍、身份与风格,不限作品题材。活动设置社会组与校园组双赛道,参赛者既包括专业诗人、高校师生,也有各行各业的诗歌“票友”。投稿作者遍布海内外,不仅有来自包括港澳台在内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本土作者,也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巴西、捷克、芬兰、丹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30余个国家的海外作者参加征文活动。
XICHENG
应运而生的 “丁香诗会·高校诗歌创作联盟”吸纳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清华大学清华诗社等16家高校社团,建立导师结对机制,邀请唐晓渡、李少君等知名诗人担任导师,通过创作指导、采风实践等活动,助力青年诗人成长,激发了青年学子对诗歌的热情。 同时也加强了全国高校文学社团之间的合作,搭建起诗歌创作与交流平台,推动和繁荣新时代校园诗歌的创作与发展。
“百年丁香诗会·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已成为西城文化创新的重要实践。未来,西城区将继续深化诗歌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通过持续举办赛事、拓展国际合作、加强数字化传播等方式,将其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诗歌品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从法源寺的丁香芬芳
到报国寺的诗意盎然
从高校社团的青春吟诵
到全球诗人的文化共鸣
百年丁香诗会以诗歌为纽带
连接历史与未来
跨越国界与语言
它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盛会
更是一场文化的觉醒——
让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诗歌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让世界通过诗歌读懂中国
优秀诗歌品读
紫丁香诗歌作品(选登)
杜绿绿,诗人,兼事批评。主要诗集有《近似》《冒险岛》《她没遇见棕色的马》《我们来谈谈合适的火苗》《城邦之谜》。作品被收入多部当代诗年度选本,并被译为英、韩、西、葡等多语言传播。
春风入西城(组诗)
法源寺与龚自珍
你写过花,先生。
十年千里多少不得已
大地上蹊跷的故事
累你往返于南北昏暗的时刻。
你不再提到花
当再次独游入寺,
先生,你只说秋高、逃、不可收……
而陷入碑石环绕中
阴云已覆盖心头。
得与不得,不过是一声哀叹。
当然后来你又梦见花海,
小枝粗壮如骨,
花朵盛放,汹涌的浪潮
托起你
推你颠簸入海。
什么都不必再提,
先生的海棠花已消失不见
三月我从番禺来到你故居前驻足片刻,
往北,
入寺。玉兰停留房檐,丁香露出小芽儿
据说再过半月
紫色将流动于这里的每一寸空间。
我来早了,
但或许,也是迟了。
蓝丁香诗歌作品(选登)
非非,原名方汇泽,1996年出生于浙江淳安。浙江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光明日报》《诗林》《诗建设》等。参加首届全国青年诗人改稿会、第二届长三角青年诗会。
西城记(组诗)
一醉之后,陶然亭
无关秋风,自有许多心事
系挂在栗树梢
无关人群,我的思想历来浑浊色
初访陶然亭
酿秋雨为酒,见人间凅泽
在语言中沉溺二十年
我仍是山穷水尽的,理想主义者
是同一把尺子悬挂在我们头顶——
此亭二百年后来访我
当穿着戏服的我追上
画中的我;王侯的我
爱上乞丐的我
当黄叶纷飞秋风起,于卉之所
遍邀天下诸我:
花草兄、怪石兄,次第醒来——
共饮朗月清风,
共饮这西城的“一醉一陶然”
白丁香诗歌作品(选登)
李新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作见于《诗刊》《当代·诗歌》《安徽文学》《星河》等。出版诗集《蹲守在风的眼睛》。
西城印象(组诗)
报国寺遇旧书市
要凝视多久,才配得上一座寺庙的清幽
在地摊、天桥,一些静谧的角落
散落它们的身影。着装古朴,面色温和
岁月的沙尘拂过它们的眼和掌心
火山沸腾之后,迎来长久的休眠
林木葱郁,将天坑装点出山的倒影
俯身即是登顶。风,一页页掀开辉煌史
熙攘之声在市井,声名藏于市井之外
书,沉睡在旧摇篮。
一遍遍的埋没和淘洗
让骨骼更显清奇。怎样的韵味
能抵时间发酵的沉香?怎样的风姿
堪比一棵树用丰厚的年轮打坐念经?
在古寺,脚步稀少,梓树倒悬
月牙型的果实,仿佛一种决绝的反哺
荒草放肆地蔓延,露出天空的破绽
寺与植物的对话,
在旧书层层叠叠的浪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