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裕陵哀歌——乾隆大葬风云

作者/张龙杰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紫禁城尚在晨雾的笼罩之中,空气里弥漫着刺骨的寒意。养心殿内,沉闷而又凝重的钟声骤然响起,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新年的喜庆氛围。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这位统治华夏六十三年零四个月,亲手缔造“康乾盛世”的传奇帝王,在晨光初露的那一刻,缓缓闭上了双眼,享年八十九岁。

随着他的离去,紫禁城迅速被阴霾彻底笼罩,一场规模空前、程序繁杂的皇家葬礼,在压抑的气氛中缓缓拉开了沉重的帷幕。

当日,新登基不久的嘉庆皇帝颙琰,身着素白丧服,满脸悲戚,眼眶泛红。他率领诸位皇子、公主、亲王及福晋,还有满朝文武百官,整齐地齐聚养心殿。依照祖制,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开始为乾隆帝举行小殓之礼。太监和宫女们神色凝重,小心翼翼地为乾隆帝穿上早已备好的寿衣。

这套寿衣极为讲究,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深意,承载着皇家的尊严与对逝者的祈愿。在一片压抑的抽噎声中,男性将帽缨摘下,用剪刀剪去部分头发;女子则取下身上所有的装饰物,擦去精心描绘的妆容,同样剪去一缕青丝。这在清朝,只有遭遇国丧这样的大事,才会举行的举动,此时在养心殿内,被庄重而肃穆地执行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哀伤与不舍。

小殓过后,便是大殓。乾隆帝的遗体被众人以最谨慎的方式,放入那具精雕细琢的梓棺之中。这具梓棺刷过四十九道漆,外饰黄金,在黯淡的光线下闪烁着庄重的光泽。棺内,内衬五色陀罗尼段五层、各色织金龙彩缎八层,每一层都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对乾隆帝往生的美好祝愿。

举行大殓仪式时,乾清宫内庄严肃穆,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九品以上官员、亲王以下宗室、皇子嫔妃、公主以及朝廷命妇、内务府众人,皆身着素服,按照严格的等级顺序,依次进入乾清宫。他们缓缓靠近梓棺,瞻仰乾隆帝的仪容,不少人在看到乾隆帝遗容的瞬间,泪水夺眶而出,随后向梓棺行入棺之礼,表达着对这位伟大帝王的最后敬意。现场除了低声的啜泣和衣物的摩挲声,再无其他声响,仿佛时间都在此刻凝固。

大殓完成后,乾隆帝的梓棺被妥善安置在乾清宫。这里是清朝皇帝平日里办公之所,此时用来停放梓棺,寓意着“寿终正寝”。此后,嘉庆帝每日早、中、晚都会亲自前来举哀祭拜,他跪在梓棺前,回忆着与父皇相处的点点滴滴,泪水常常浸湿了面前的蒲团,表达对父皇的深切追思。宗亲大臣、皇子命妇等也日夜守丧,他们排班轮流,不敢有丝毫懈怠。整个紫禁城沉浸在一片哀伤之中,往日的繁华与喧嚣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压抑和沉重的氛围。

与此同时,内阁迅速拟写乾隆帝的遗诏。遗诏内容字斟句酌,既回顾了乾隆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又对后世的治国理政提出了期许。遗诏完成后,立即昭告天下。官员们身着丧服,摘去帽缨,前往郊外跪迎遗诏。他们在寒风中跪成一片,神情肃穆。接到遗诏后,官员们将其迎至衙门,恭恭敬敬地供奉在正堂之上。每日早晚,官员们都会整齐地在此举哀,以表对先帝的敬重。遗诏不仅发往全国各地,还被送往蒙古各部以及邻国,彰显清朝对藩属的重视和礼节。周边各国接到遗诏后,也纷纷派出使者,表达哀悼之情。

国丧期间,各项规矩严格执行,容不得半点差错。宗室成员在两年零三个月内不得婚嫁,不得举行宴会,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思;京师百姓一律身着素服,百日内不得奏乐嫁娶,整个京城沉浸在一片素白之中;京师的寺院道观需撞钟三万下,悠扬的钟声回荡在京城上空,为乾隆帝祈福超度。朝廷的奏本,二十七日内一律使用蓝色印章,一百天内的批复也从“朱批”改为“蓝批”,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国丧期间的特殊规定。

停放在乾清宫的梓棺不会久留,在正式安葬之前,需将其移至景山的殡宫暂安。经过钦天监的精心测算,选定了吉日,举行“启奠礼”。这一天,嘉庆帝带领皇子、嫔妃在乾清宫殿内行礼举哀。礼毕,内官将乾隆帝的神帛、谥册宝放入车中,随后起灵。

起灵之时,场面浩大而肃穆,令人震撼。按照乾隆帝生前的仪仗规制,谥册宝车、神帛车、真亭、铭旌以及载有梓棺的龙辇依次排列,气势恢宏。送葬队伍从东华门出发,走在最前面的是武装护卫,他们神情冷峻,步伐整齐,为送葬队伍保驾护航。随后是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他们身着素服,面容哀伤,缓缓前行。

队伍中,还有一群诵经的道士和喇嘛,他们手持法器,口中念念有词,为乾隆帝超度亡灵。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芦殿”,供送葬队伍停灵休息。所到之处,百官百姓纷纷跪地迎送,道路两旁哭声一片,表达对这位在位长达六十余年帝王的哀悼。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行程,梓棺终于抵达清东陵的裕陵。在正式下葬前三天,专门的官员前往太庙、奉先殿、社稷坛进行祭拜,告祭天地祖宗。他们怀着敬畏之心,献上祭品,诵读祭文,祈求天地祖宗庇佑。下葬前一天,又有专人对从殡宫到裕陵的路线进行详细规划和实地勘察,确保送葬过程万无一失。他们仔细检查道路状况,安排人员值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正式下葬当日,天空阴沉,铅云密布,仿佛也在为乾隆帝的离去而默哀。嘉庆帝身着重孝,亲自扶棺,眼中满是不舍与悲痛。在众人的护送下,乾隆帝的梓棺缓缓送入裕陵地宫。地宫内,早已按照规制摆放好陪葬品,这些珍宝琳琅满目,见证了乾隆朝的辉煌与繁荣。待梓棺安放在宝床上,所有礼仪完成后,众人依次退出地宫。随着沉重的石门缓缓关闭,发出沉闷的声响,乾隆帝的棺椁被永远地封存在了这幽深的地宫中。

葬礼的最后,大臣将乾隆帝的生平功绩撰写在石碑之上,文字庄重而凝练。牌位则被带回太庙进行安放,接受后世的祭祀。这场历时数月,耗费无数人力、物力的乾隆帝葬礼,终于落下了帷幕。乾隆帝虽已离去,但他所缔造的时代,以及这场盛大的葬礼,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供后人追忆和评说。岁月流转,清东陵的松柏依旧挺立,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位曾经主宰天下的帝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兴衰。

标签: 哀歌 乾隆 裕陵 裕陵哀歌 乾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