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彬于1957年,在“百花齐放”方针指引下,深入山东沂蒙山区体验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彼时,打夯作为农村大型工程打地基的重要方式,最能体现团结协作精神。打夯时,一人扶夯,四人拉夯,扶夯者通过喊口号或唱夯歌统一动作。
王文彬目睹打夯妇女从闺秀转变为劳动能手,被其豪情打动,决心以民歌式抒情画面表现时代精神,这便是《夯歌》的创作初衷。1962年,在毕业创作选题讨论中,他拿出《夯歌》草图,获罗工柳先生高度肯定,随后仅用二十多天便完成这幅三米多长的大尺幅作品。
《夯歌》采用仰视视角,将主要人物安排在视平线以上位置。画面中,几位唱着夯歌打夯的农家姑娘身体动势形成放射状斜线,给人升腾之感。背景中,暗褐色远山被巧妙处理在人物腰线以下,大面积天空与深色远山形成对比,进一步凸显人物高大形象。这种构图以倾斜不稳定形式加强打夯动势,宽银幕式构图使场面开阔,将视平线压低,把人物全部画在画面上面2/3处,符合仰视角度特点,营造出崇高氛围。
在色彩上,作品强调外光效果。灿烂阳光下,姑娘们衣服色彩经地面暖色反光映衬,纯净透明。逆光环境下,人物轮廓通过勾线强化,橙红、靛蓝等对比色在阳光下形成跃动感。例如,中间身着红衣的姑娘,双手紧握夯石,与旁边四位姑娘一起将夯石高高抬起,衣服和辫子随风飘扬,脸上洋溢健康笑容,泛着红晕,展现出青春活力和劳动魅力。外光效果处理借鉴印象派技法,却又融入中国民间年画装饰性线条,形成独特视觉语言。
《夯歌》冲破“苏化”灰色调框框,对画面造型运用块面结合,带有夸张线条,使线运动节奏溶于民歌式高昂旋律中,色彩表现如阳光般亮丽,展现豪迈抒情民族气韵。
1962年,该画在“新芽”美展中展出,引起美术界注目,成为谈论热点。1977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回顾性全国美展中,《夯歌》受邀参展,受到重视,被誉之为现实主义经典之作。著名画家张世彦先生评价其“开创了劳动美学的新范式”,至今仍被视为新中国美术史中连接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的重要坐标。
王文彬的《夯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美丽与力量,更成为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