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抓住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钓鱼”“游泳”“采蘑菇”,展现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无穷乐趣。
诗歌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确,诗中有画,诗中有童趣,学生喜欢这样的课文,喜欢文中描写的生活。
老师梳理预习笔记。
一,聊天,引入课文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几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生随机正音,学习生字。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三、感知课文大意
诗歌分三个片段,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随便发言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四、学习《溪边》
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
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师:多美的想象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
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4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五、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2.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3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童年
六、学习《林中》
1.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2.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3.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4.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七、仿照诗歌写一写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段,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八、总结诗歌特点 布置作业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