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拨散现代诗的迷雾

AI制图

初次接触现代诗,就像撞进重重迷雾,不禁焦头乱额,路在何方?诗歌讲究含蓄蕴藉无可厚非,但晦涩到让人费解,心里堵得慌,诗能写到这种程度,作者显得有点残忍了。有些创作者为显思想深邃,堆砌抽象隐喻、复杂双关,结果吓退大批读者,谁愿花精力猜谜语啊!

这让人想起白居易,他每作完诗都念给不识字老妇人听,反复修改至其听懂。通俗易懂并非坏事,白诗不也流传千古吗?

现代诗流派众多,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兴起,强调内在精神表达与形式创新。象征主义诗歌常用隐晦象征符号,含义模糊,如法国马拉美的作品,普通读者难解深意。

现代诗因生僻字词、复杂句式和不当隐喻,失却本真魅力。诗歌本是传递情感、引发共鸣的媒介,不是文字迷宫。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直白如话却让人感受瀑布磅礴气势。

不少现代诗创作者在语言运用上误入歧途,以为生僻词汇、复杂句式能让诗高雅独特,实则不然。诗歌魅力在于精准传情达意。有些现代诗用古奥词汇典故,表意杂乱,隐喻牵强,背离创作初衷。

现代诗形式随意,韵律美丧失。虽不必恪守平仄、对仗和格律,但古代诗歌朗朗上口,我还是倾向有韵脚的诗,读着有抑扬顿挫之美。

现代诗有的就是分行的散文,无节奏感和音乐美感。如“风在窗外呼啸 / 雨在屋顶敲打 / 我在屋里独坐”,缺美感,这样的呓语哪有一丁点艺术感染力呢?你看诗圣杜甫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之工整,恰似天成;韵律之优美,余音绕梁。短短两句,便将生机盎然的画面勾勒于眼前,令人沉醉不已。

现代诗突破传统格律是发展特征,自由诗让诗人更自由,但也带来问题,形式过于随意,缺节奏感与韵律美。古代格律是艺术规范,能增强表现力,现代诗却忽视形式美感。

现代诗内容空洞也遭诟病。有些诗人重形式技巧,堆砌辞藻,内容空洞,满是虚无意象,情感如泡影。如“在虚无的边缘 / 我触摸到了永恒”,空洞无物,而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与诗人创作观念和审美取向有关,重形式创新,忽视内容情感。且现代社会节奏快、多元复杂,诗人难静心体验感悟生活,只能表达肤浅情感和空洞思想。

现代诗还脱离大众生活。部分诗人沉浸内心世界,不顾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诗中表达的是个人喜怒哀乐,少社会关怀和人性思考。如“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 却只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展现社会不公和百姓困苦,易共鸣。

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类命运,古代杜甫“三吏”“三别”具文学、历史和社会价值。现代部分诗人过度关注内心,忽略现实,限制了现代诗发展。

诗歌是人类精神瑰宝,现代诗不应成少数人“专属玩物”,应回归大众,滋养心灵。如此,现代诗才能重焕生机,在云端与大地间架起桥梁,展现独特魅力。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类命运,古代杜甫“三吏”“三别”具文学、历史和社会价值。现代部分诗人过度关注内心,忽略现实,限制了现代诗发展。

现代诗若想脱困,需在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间平衡。诗人应走出自我,关注社会,表达对生活热爱、生命思索,重视形式技巧,让诗有内涵有美感,如徐志摩、林徽因的诗。

诗歌是人类精神瑰宝,现代诗不应成少数人“专属玩物”,应回归大众,滋养心灵。如此,现代诗才能重焕生机,在云端与大地间架起桥梁,展现独特魅力。

标签: 诗歌 现代诗 格律 象征主义 马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