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漫谈预期——向未来而存在

在某种意义上,人是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

比如你用筷子夹起食物,送到嘴边,张开嘴,咀嚼,吞咽,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下一个未来的动作,而最后的动作是为了未来的饱腹感。

即使是最简单的看、听,或者摸一块石头,闻一朵花,在所有的主动的动作之前,都有对即将到来的未来的预期,这种预期,就是指向未来的一种目的性的设想。

所有主动的动作都指向未来,那么就可以说,人是为了未来而存在的,人是活向未来的,人的意志,是指向或近或远的未来而运作的。近到下一个微秒,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既然人是向未来而活着的,那么预期就非常重要,预期是未来在于当下的重要依据,它不仅决定我们的选择和行为,也影响到未来的情绪和判断。

然而很可怕的是,这么重要的预期,对人有本质性作用的预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比如:为了填饱肚子而吃东西,那么就不会对食物太高要求,但如果是为了品尝美食或者更高的全身心的体验,就会对食品、环境以及其他的人都有要求。

又比如:对小孩画的画的评价标准,与对画家的评判标准,肯定大有不同,然而对于画本身来说,都是画,其背后的作者、故事,就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预期,造成对画作的不同评价,乃至影响价值和价格。

这种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因为预期的不同。

而预期,还有更本质的一面,在审美上,有一种直觉性的预期,主导着我们的判断,是好还是不好,是舒服还是不舒服。

比如:我们对电影剧情有预期,好的电影,既要符合我们的预期,又要超越我们的预期。

又比如: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在一个音符结束的时候,我们对下一个音符是有所预期的,这种预期是一个模糊的直觉,所以即便是根本没有听过的音乐,也可以直接判断演奏得是好还是不好,只需要自我感知听得舒不舒服即可。好的音乐一般都需要符合预期,甚至超越预期。

所以,预期是一个人类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像本能一样随时随地都在左右着我们。比如每一口食物,在送进嘴里之前,大脑先产生预期,分泌唾液。比如抬起腿,就预期到下一步踩在坚实的地上,如果下一步有个台阶,而预期没有意识到,一脚踩空,就容易摔跤。

预期不是计划。它更多的是一种下意识,也正是因为它的下意识性,导致其更容易因其被满足或者未满足引发相应的情绪。

很多事情从预期上分析,就能看到网友情绪背后的逻辑:

雀巢咖啡奶奶:有个奶奶,10元一杯咖啡,倒三包雀巢咖啡粉,当面冲泡,被网友追捧,成为网红打卡点。为什么?在预期上来分析,就是因为预期极低,所以正常的结果引起情绪的兴奋。

蜜雪冰城315事件:蜜雪冰城被爆使用隔夜柠檬,大量网友自发为其洗地,甚至喊话315查一查自己家的冰箱。为什么?因为蜜雪冰城价格低,预期也低,如果是某高端品牌发生类似事件,舆论风向就会完全相反。

小米汽车事故:很多新能源车辆都出过事故,却只有小米,舆论反应最大,为什么热度这么高,就是因为雷军的人设,让人们对小米预期过高,导致对小米汽车的声讨也最激烈。

我们可以看到,在商业上,买方的预期是卖方塑造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品牌定位,怎么样的定位,就给买方怎么样的预期,高端品牌当然要求更苛刻,低端品牌包容度就宽松一些。

在文旅上,预期的掌控比其他有实用性、有刚需的商业更加重要。因为文旅的关键在体验,关键在于情绪而不是实用性。这就使文旅需要更充分考虑受众的预期。文旅一定要高预期,文旅可以谈性价比,但一定不能是凑合,到你这凑合不如待在家里凑合。如果是凑合就没有人来。而高预期的人一旦来了,而体验没有达到预期,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发出负面评价。

作为个人而言,则应该时常对预期进行反思,对于外界构造的设定持保留意见,才能不被舆论和假象所裹挟,忘掉了真正的目的。

标签: 古典音乐 小米 张开嘴 微秒 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