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支德国造毛瑟匣枪,此匣枪枪号33151,特点是:金机,满轮,通天扳。它的主人便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许亨植烈士。
许亨植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因其父参加朝鲜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兵运动”失败,全家流亡到中国东北。耳闻目睹着中国共产党的救国主张和革命活动,许亨植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且很注意学习革命理论,觉悟提高得很快,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1937年7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由许亨植担任东北抗联第九军政治部主任。为了改造这支部队,提高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许亨植开办了三期短训班,训练了一百多人,使部队军政素质有了显著提高。1939年4月,许亨植担任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后任改编后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参谋长并兼任十二支队政委。
1939年,东北抗联十二支队组成了一支有五六十名战士参加的精干小部队。一天晚上,许亨植根据群众提供的情况,率领队伍干净利落地缴了伪警察局的枪械,活捉了伪镇长,打开了敌人的银行、仓库,给群众发放物资。这是十二支队进入三肇地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广大群众拍手称快。
东北抗联部队接二连三的胜利引起了日寇的恐慌和极端仇视。1941年以后,日寇疯狂地“围剿”东北抗联,东北抗日斗争逐渐处于极端困难的局面。北满地区的东北抗联部队大部转移到苏联境内整训,但许亨植仍率部继续坚持战斗。
在环境极为险恶、生活十分困苦的情况下,东北抗联部队之所以能一直坚持战斗,战士们之所以能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和旺盛的斗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北抗联各级领导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作风。一次,许亨植看见电报员没有大衣,便把自己的大衣让给了电报员。行军打仗中,他时时起模范带头作用。宿营时他经常劳动,锯木头、劈柴、生火等工作都亲自干。在许亨植身边战斗过的同志回忆起这些事,总是赞佩不已。
1942年的一天,许亨植结束检查工作后在返程途中露营。次日清晨,警卫员起来生火做饭。由于地势低洼且无风,炊烟不散,三人被山上的伪警察发现并包围,许亨植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许亨植当时战斗用的匣枪被伪警察大队队长国长友得到。1946年,许亨植的老战友率部队到庆安剿匪,击毙国长友,缴回此匣枪。如今,这支匣枪静静地陈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向人们诉说着许亨植光荣的一生。
摘编自《党的生活》(黑龙江)2024年第11期 贠占军 晓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