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坛很少有人能让汪峰给出93分的高评价,但刀郎的《未来的底片》做到了。这首歌到底有啥本事,能让专业音乐人都忍不住点赞?答案藏在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音乐设计里。
最让汪峰惊讶的,是《未来的底片》开头那四拍的“变戏法”。一般人唱歌,调儿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可刀郎偏不按常理出牌。他在第一句里,先是用C小调起头,那种带着点忧郁的调子刚把氛围拉满,突然又转到明亮的C大调,最后再切回C小调收尾。
这种在短短四拍里来回切换调子的操作,汪峰说自己很少在别的歌里听到。就像坐过山车,忽上忽下的调调,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耳朵。
这首歌的和声也很有门道。很多歌的和声是为了让旋律更热闹,可刀郎反着来。他让和声乖乖“服务”旋律,该安静的时候绝不多抢风头。这样一来,旋律反而更突出,就算单独拿出来听,也特别抓耳。这种处理方式,让整首歌听起来既丰富又不杂乱,很是巧妙。
更绝的是,《未来的底片》表面上听着轻松自在,像在午后晒太阳一样惬意,可歌词里藏着的“野心”大得惊人。刀郎聊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那些让人反复琢磨的大问题,甚至带着点哲学意味。但他没把这些严肃话题说得晦涩难懂,而是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话讲出来。就算不看歌词,光听旋律也觉得舒服;仔细一琢磨歌词,又能咂摸出不一样的味道。
汪峰特别佩服刀郎在这张专辑里“中西混搭”的本事。他没丢了中国音乐的魂儿,旋律里满满的都是东方韵味,还把京剧、民乐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都用上了。配乐也够大胆,二胡、琵琶和西洋乐器搭配在一起,一点都不突兀,反而让整首歌充满了新鲜劲儿。这种把两种不同风格音乐揉在一起还不出错的功力,可不是谁都有的。
难怪汪峰会给这张专辑打93分。刀郎用《未来的底片》证明,好音乐既能玩技术,又能有内涵,还能让人一听就上头。这样的作品,值得在华语乐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