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纯属虚构,如有类似经历,纯属巧合,请理智阅读)
1990年的冬天,父亲带着我去镇上卖竹筐。我兴奋得好像要飞起来,一路上都在哼着歌。
出发前,弟弟和妹妹哭着闹着也要去,但父亲不允许。父亲带我去镇上,是因为他要去解手时,我可以帮忙看着摊位。虽然不能随便逛,但父亲答应给我买肉包当午餐,这让我满心期待。
然而,天公不作美,我们刚找到摊位就下起了大雨。我们没带伞,只能躲在别人的屋檐下。我拉着父亲的衣角,央求道:“阿爸,我们去姑姑家躲雨吧!我记得姑姑家就在附近。”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我心中满是期待,因为我从没去过姑姑家。
姑姑是村里公认的美人,嫁到了镇上,生活条件很好。我很好奇姑姑家到底是什么样的。雨小了一些后,父亲背着竹筐,牵着我往姑姑家跑去。
“哎呀,这些竹筐湿哒哒的,别往屋里放!你们的鞋子全是泥,赶紧脱在门口。衣服也湿了,别弄脏沙发……”姑姑的语气里满是嫌弃。虽然只有7岁,但我能感受到姑姑的冷漠和父亲的尴尬。姑丈也下了逐客令:“你们来得不是时候,我们正准备出门呢。”父亲拉着我,默默地离开了。
从姑姑家出来,雨停了。父亲带着我继续摆摊,但那天的生意出奇地好,竹筐很快就卖完了。父亲给我买了肉包,还给家里人带了回去。回家的路上,父亲看着我说:“你要争气,好好学习,给弟弟妹妹做个榜样。穷人家的孩子只能靠读书翻身,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会尊重你。”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父亲笑了。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姑姑是在父亲背上长大的孩子。
爷爷去世早,在那个靠挣工分分粮的年代,奶奶一个人拉扯他们长大,生活非常艰难。父亲没上过学,但他总是说,自己是个文盲,希望我能靠读书改变命运。
姑姑是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女孩,虽然没考上高中,但已经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她嫁到了镇上,生活条件好了,但每次回娘家总是嫌弃这嫌弃那。奶奶瘫痪卧床期间,姑姑很少回家,姑丈更是只来过一次。村里人都说姑姑忘恩负义。
那次去姑姑家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之后,我再也没去过姑姑家,弟弟妹妹也从未踏足。10岁那年,堂爷爷过生日,姑姑和姑丈都回来了。姑丈借着酒劲羞辱父亲,说他没出息。父亲忍了,但母亲告诉我,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家穷。
从那天起,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出人头地,让父亲抬起头做人。父亲砸锅卖铁供我读书,我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顺利考上了大学。后来,我靠知识走出大山,有能力供弟弟妹妹读书,也让父母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姑姑和姑丈经常提着礼物来看望父母,希望我能帮他们的儿子找工作。但我知道,感情是相互的,他们早已错过了关心我们的时候。虽然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但我心里清楚,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会尊重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这世上,所有感情都是相互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各位,你们说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