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法湾村宛如一颗被党建光辉所笼罩的璀璨明珠,以党建为澎湃动力,在基层治理与乡村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奏响了一曲激昂奋进的时代赞歌。法湾村党总支坚定不移地秉持“党建引领治理、治理聚力发展,发展惠及群众”的理念,将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开拓出一条极具特色、成果丰硕的乡村振兴之路,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云南省文明村镇”等多项殊荣,成为乡村发展的杰出典范。
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动能
乡村治理是乡村发展的根基,而党建则是夯实这一根基的关键力量。法湾村深刻领会这一要义,全力构建“全能化”党群服务体系。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全方位一体化升级,严格完成“四标两识”机制牌子整改及证明事项规范工作,把村委会服务大厅精心打造成一个集民生服务、矛盾化解、维护稳定等功能于一体的“零距离”服务窗口。在这里,各类资源得以高效整合,管理与服务实现无缝对接,产生了令人瞩目的“1+1+1>3”聚合效应,为村民提供了全面且便捷的优质服务。村民李大妈满脸笑容地说道:“以前办个事,得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可好了,来这服务大厅,啥问题都能一站式解决,真是方便到家了!”
在优化组织架构方面,法湾村延续党建引领的思路,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全面梳理网格单元与末端防处单元,从村组干部、党员、乡贤及热心群众等常住居民中精心选拔出11名“网格员”与11名“吹哨人”。这些人员对各自包保的10 - 15户村民开展贴心的上门“一对一”培训,将预防、化解、处置的治理理念精准地植入网格管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敏锐性与及时性。网格员小张自豪地表示:“自从实行这种精细化管理,村里的大小事情都能第一时间掌握,处理起来效率高多了,村民们也更满意了。”
基层治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矛盾纠纷的化解能力。法湾村在党建引领下,创新性地借鉴“枫桥经验”,全力打造“枫桥化”工作模式。组建由社区民警、专业调解员、网格员构成的“警务小分队”,将警务工作前置,建成集办公办事、群众接待、纠纷调解、先期处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警务室。村民张大爷感慨万分地说:“以前村里要是有点矛盾,很容易就闹得不可开交,现在有了这个警务室和这些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啥事都能及时妥善解决,大家心里别提多踏实了。”2024年以来,法湾村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高达100%,累计收集群众诉求600余条,解决率达到95%,群众满意度更是达到了100%,为村庄的和谐稳定筑牢了坚不可摧的根基。
党建引领,开创社会和谐局面
基层治理的良好成果为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党建在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继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在自治方面,法湾村巧妙结合彝族特色,精心制定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环境卫生、邻里互助等内容有机纳入其中,并通过“积分卡印条约、群众会集体诵读、爱心超市积分激励”等创新方式,有效推动村民将这些规定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村民李大姐笑着分享道:“现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可高了,为了能在爱心超市多换点实用的东西,也为了咱村子能变得越来越好,都自觉主动地遵守村规民约。”目前,村民参与率达到了95%,村寨人居环境达标率更是高达100%,村民在自治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
法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在党建的引领下,法湾村不断完善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成立由村干部、老党员、乡贤代表组成的调解委员会,聘请专业村级法律顾问,设立法治宣传栏与调解室。通过“说事评理”“亲情调解”“法律援助”等多元化调解手段,实现全村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100%。同时,定期开展普法进村、法治入户等宣传教育活动,累计举办31场,有效引导村民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村民王大哥感慨地说:“参加了这些法治宣传活动后,咱懂的法律知识多了,遇到事情也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和维护权益了。”全村连续三年保持“零上访、零案件、零事故”,乡村法治环境得到持续优化。
德治是凝聚人心、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法湾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党建引领下,以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我们的节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累计开展20余次,组织“彝乡最美好人”“彝乡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4次。通过积分量化文明行为,充分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截至目前已兑换物资1500余次。此外,法湾村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重奖优秀学子,累计发放奖学金10万余元,营造出浓厚的崇德向善氛围,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强大向心力。
党建引领,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社会和谐稳定为乡村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而党建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绘就和美乡村画卷方面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在组织引领方面,法湾村成立文化传承服务队和彝族文化传承党支部,积极探索“支部+企业+乡村振兴”“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彝族独特的人文元素,精心打造独具魅力的“那色”旅游品牌,成功引入罗平县相石阶文化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投资360万元在周边村落打造野生猕猴保护基地和一窝蜂游客驿站等旅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业态。村民赵大哥兴奋地说:“自从村里发展旅游,咱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赚钱的机会,游客越来越多,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生活真是越过越好啦!”如今,乡村旅游年收入超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长35%,党建引领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彰显。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法湾村在党建引领下,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人才链”赋能“产业链”。依托那色峰海景区资源,培育“乡村旅游+能人带动”模式。开展“彝乡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通过技术帮扶、资金联动等方式,带动50余户群众脱贫致富。返乡能人王国翠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大补懂、小寨村发展农家乐15家,解决120人就业,户均年增收8万元,能人示范带动效应十分显著。致富带头人小王分享道:“村里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和帮助,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法湾村在党建引领下,持续推动产业联动发展。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彝族乡那色彝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5家农户发展刺绣产业,累计增收10万余元。同时,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打造彝族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推行订单销售,构建“线上+线下”的多元化购销网络,实现产业联动发展,带领村民共同迈向富裕之路。参与刺绣产业的刘大嫂开心地说:“没想到在家绣绣东西,也能有这么不错的收入,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心里别提多满足了!”
法湾村党总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法湾村徐徐展开。法湾村的成功实践,为其他乡村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成功范例,激励着更多乡村在党建引领下,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共同迈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
曲靖融媒记者 陈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