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明朝灭亡之后,为气节而殉国的官员?留下了哪些可歌可泣的诗词?

一个王朝的灭亡,有些官员殉国,有些官员选择服务新的统治者,这些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官员受到忠君思想和气节观念的影响,选择殉国;有的官员受所处时代或个人、家族利益影响,选择为新的朝代继续服务。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官殉国是一种深刻体现忠诚与气节的现象。从大秦到大清结束,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某些文官,往往在国难当头之际,选择以死明志,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在中国的历史上,王朝覆灭之际,众所周知有大规模臣民殉国的是南宋!

西元1279年,崖山之战,标志着南宋王朝的终结,据史料记载,崖山之战失败后,南宋的宰相陆秀夫背负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以示不屈。同时,大量的官员、士兵以及家属也纷纷跳海殉国,不仅体现的是对皇帝的忠诚,更是个人气节使然。

文天祥,南宋末年的一位抗元义士,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多次拒绝元庭的了多次的诱降,更是在狱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过零丁洋》,文天祥的英勇就义,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过零丁洋

当在AI里边输入,《明朝末期殉国的官员有多少?》,就会跳出来“明朝灭亡时,仅有约20名京官选择殉国,其余大部分官员选择投降李自成或清朝”。这样的文章,或者是类似的回答。

当然对于这样的结论,本人是并不认可的,下文也会列出具体的数值,进行辩驳,翻开明朝的历史,殉国者比比皆是,而且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诗词,明朝末年的故事,也许比知名的南宋,还要凄惨,还要感人,为什么今天人们的记忆中,多会想起南宋,而不提及明朝呢?

(1)投降清朝或李自成的官员太多

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后,许多文官武将选择了李自成的大顺,或者是投降大清,而这些降将降臣,在明朝的灭亡中,或者是大清的建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角色,比如说:没有吴三桂的投降,大清的铁骑入关,只能抢些金银财宝,就得退回关外,没有钱谦益、范文程这些儒士的献策,大清的铁骑,即使能打下明朝,也建立不了稳定的统治,这些投降者,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厚的一页,投降者的知名度,远高于殉国者的知名度,导致现在的人们,只知道那些投降者的名字,误以为明朝官员,个个都是软骨头。

投降李自成的官员

投降清朝的明朝武将

明朝文官降清(部分)

(2)社会背景导致宣传不多,知名度不高

就知名度而言,南宋的殉国官员如文天祥、陆秀夫等,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相比之下,明末的殉国官员如史可法、黄道周等,虽然有着同样的忠诚和气节,但在大众的记忆中,其知晓度明显不及南宋陆秀夫等。

南宋结束后,元朝并没有文化上的政策,加以限定,有关于南宋的这些故事,可以写诗、写词、写成戏曲、写成小说去流传,元朝结束统治,明朝建立,市井文化更加繁荣,况且明朝以孝治国,喜欢宣传忠君爱国等故事,有关于这类戏曲小说,当然会更加繁荣,所以文天祥、陆秀夫的故事,至今仍然家喻户晓。然明朝结束,清朝建立,有关于明朝的故事,宣传并不容易,特别是在雍正、乾隆两朝,一不小心就要掉脑袋,比如:清朝有名的小说《红楼梦》写的都比较隐晦。截然不同的社会风气,截然不同的宣传,所以明末殉国者导致知名度低!

(1)黄道周(西元1585—西元1646),字幼平,号石斋,明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福建漳浦人。兵败被俘不降,英勇就义。历史上有名的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就出自于黄道周笔下。在就义前,从容写下《绝命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黄道周气节诗

(2)瞿式耜(西元1590—西元1650),字起田,号伯略,江苏常熟人。明兵部尚,西元1650年兵败被俘,不降就义。留下《浩气吟》八首,《绝命词》一首: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三百年来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浩气吟 其一:籍草为茵枕□眠,更长寂寂夜如年。苏卿绛节惟思汉,信国丹心止告天。九死如饴遑惜苦,三生有石只随缘。残灯一室群魔绕,宁识孤臣梦坦然。

浩气吟 其三:正襟危坐待天光,两鬓依然劲似霜。愿仰须臾阶下鬼,何愁慷慨殿中狂。

须知榜辱神无变,旋与衣冠语益庄。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

瞿式耜绝命词

(3)陈子龙(西元1608—西元1647)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南直隶松江华亭人。擢兵科给事中,组织太湖流域民众抗清,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

陈子龙的诗歌《秋日杂感》,《点绛唇》等,既有男女之情,也充满家国情怀,更表达了要对抗清斗争的坚守!

陈子龙词1

陈子龙词2

虽说:现在很多资料说,明朝Zui有气节的是,史可法、黄道周,但在本人看来,(也许是由于本人也喜欢诗词的缘故),陈子龙和瞿式耜才是,这两位不仅是自发组织乡民抗清,而且诗、词,也写得很好!特别是陈子龙的《二郎神·清明感旧》,没有写明朝灭亡,也没写兵败,但处处透着一种很容易就让人体会到的悲凉与凄惨!

(4)夏完淳(西元1631年10月4日—西元1647年10月16日)原名复,字存古,明松江府华亭县人,曾任中书舍人一职。追随陈子龙参与抗清斗争,兵败被俘,写下绝命诗,英勇就义!

夏完淳名诗

(5)张同敞,字别山,名相张居正曾孙,任兵部侍郎、总督广西各路兵马,(顺治七年、永历四年、西元1650年)兵败被俘,诱降无果被杀。被杀前留下《绝命词》:一月悲歌待此时, 成仁取义有天知。 衣冠不改生前制, 名姓空留死后诗。

张同敞作品

明朝有留下绝命诗词,并殉国的文官还有很多,由于篇幅的原因,详细列举,就列举以上五个!当然还要回答一个问题,明朝殉国的官员很少吗?难道就二十来个吗?

明朝殉国的文官

声明:上图是本人从网络上收集的文官殉国名单,只收集了部分,共计34个,现在有资料可查,流传下来的,文官几百个,应该是有的。当然罗列的部分官员官职,有的在崇祯十七年时,还是明朝底层官员,由于抗清,官职为南明政权所封,已故的则是追封的。

由于中国历朝历代的“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在北方,所以史书的编写,几乎都是以北方历史为主,本文的主旨是:当崇祯十七年,北京被攻破,并不代表明朝就完全消灭,其他的抵抗力量,也是明朝的抵抗力量,大部分在京城的官员投降,也并不代表很多官员投降,南方那些为气节而殉国的官也是明朝的官,当然要记载在明史里边,在清朝和再往后人的记载中,把那一部分进行了分割,将明朝和南明进行区分,但当时在抵抗的人,是不可能有这个观念,抵抗的人支持的就是大明!

标签: 诗词 陈子龙 明朝 瞿式耜 黄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