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东北的夜空被一声巨响撕裂。日本关东军的铁蹄践踏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一夜之间,山河破碎,家园沦陷。那时候,东北的天空仿佛都被硝烟染黑了,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然而,正如那句老话说的,“乱世出英雄”,在这样黑暗的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孙铭武,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他本可以安稳地过日子,但他却选择了另一条路。这条路充满了危险,但他却义无反顾。这是为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孙铭武,1889年出生于辽宁抚顺清原县的一个大户人家。他自幼聪慧,早年毕业于兴京警官教练所,后加入东北军,军衔至上校参谋长。那时候,军阀混战,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孙铭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1925年,他毅然辞去军职,在沈阳开办了一家“福兴”旅馆,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本以为,这样就能远离战火,但命运却给了他另一个选择。
1931年9月18日,沈阳城外的爆炸声打破了孙铭武的宁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鬼子的暴行让孙铭武愤怒到了极点。他立刻拿起盒子枪,一路冲杀到北大营,想要反击。但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园被践踏。他气愤得失声痛哭:“我不杀日人,誓不为人!”这句誓言,仿佛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很快就要破土而出。
第二天,孙铭武召集了弟弟孙铭宸和侄子孙德伦,三人围坐在一起商讨对策。他们决定,不能再坐以待毙了。于是,他们开始变卖家产,筹集资金,购买武器。孙铭武亲自到乡下,联络那些曾经的旧部和乡亲们,号召他们一起抗日。他大声喊道:“民族不可辱,国土必收复,杀身毁家何所惧,愿作抗日第一人!我誓死抗日,宁叫名存人不在,绝不当一天亡国奴!”他的声音在乡间回荡,激励着每一个听到的人。
1931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清原县大苏河乡城隍庙,孙铭武和众人齐聚一堂,歃血为盟,成立了“血盟救国军”,揭开了辽东抗战的先声。这支队伍虽然装备简陋,但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炽热的心。他们提出了明确的抗日宗旨,不动民间一草一木,深受群众拥戴。因此,救国军越战越强,到1932年1月,血盟救国军迅速发展到千人,成为辽东地区最早崛起的一支抗日劲旅。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宣传抗日,孙铭武的弟弟张显铭创作了《血盟救国军军歌》。这首歌的旋律激昂,歌词更是振奋人心。它与后来的《义勇军进行曲》相似度极高,被认为是国歌的原创母本。这首歌很快在东北大地上传唱开来,激励着无数人加入抗日的行列。每次唱起这首歌,孙铭武和他的战友们都会热血沸腾,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然而,英雄的路总是充满了荆棘。1932年1月初,汉奸于芷山多次进攻救国军无果后,假意提出谈判。孙铭武虽然知道有危险,但他还是决定去谈判,希望能为抗日力量争取一线生机。结果,于芷山派重兵包围,并在三源浦西门外将孙铭武等20名救国军军官全部杀害。孙铭武终年43岁。他的牺牲,让无数人痛心疾首,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孙铭武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辽东血盟救国军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点燃了东北人民抗日的烽火,激励了无数人加入抗日的行列。正如那句歌词所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孙铭武用他的生命诠释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虽然没有看到抗战的胜利,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来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