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微风渐暖意渐困,劝君常把懒腰伸。
疏肝调经气血畅,吐故纳新肺亦清。
立春标志着春季开始,阳气初升。此时微风携暖,人易困倦。
“劝君常把懒腰伸”,通过伸展肢体,可促进气血流通,疏肝理气,助人体顺应阳气生发之势,开启一年活力,以饱满状态迎接春日。
雨水春捂下厚上且薄,调畅情志以养肝。
少酸略甜粥养胃,捶背升阳驱体寒。
雨水时节,降雨增多。
“春捂下厚上且薄”,下身保暖以防寒邪入侵,上身穿薄些便于阳气散发。
饮食上少酸增甜,借粥养胃,捶背升阳,调养身体,抵御春寒,为身体康健筑牢根基。
惊蛰
惊蛰一到百虫闹,春游丛林防叮咬。
按摩迎香健鼻窍,远离流感鼻炎扰。
惊蛰到,气温回升,蛰虫苏醒,百虫活跃。
外出春游要防叮咬。按摩迎香穴能增强鼻窍功能,有效预防流感、鼻炎等疾病,帮我们在乍暖还寒的时节守护好呼吸系统。
春分
香椿一把健脾胃,理气抗菌食欲归。
蒸饭且把香菇配,麦菜降脂兼润肺。
春分昼夜平分,气候温和。
香椿可健脾胃、理气抗菌,搭配香菇蒸饭,营养丰富。
麦菜能降脂润肺,顺应时节饮食,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保持良好状态,适应季节变化。
清明
平肝养阴去风热,晚睡早起舒形体。
广步于庭莫久卧,时令青蒿服之宜。
清明时节,气候多变,多风且暖。
此时宜平肝养阴、去风热,晚睡早起,多到户外散步舒展身体,避免久卧。
食用青蒿顺应时令,助身体平衡阴阳,迎接暮春时光。
谷雨
巧吃三笋养三腑,竹笋护肠排宿毒。
莴笋健胃增食欲,芦笋利水膀胱舒。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丰沛。
“巧吃三笋养三腑”,竹笋清肠排毒,莴笋健胃,芦笋利水护膀胱。
借此时节食用三笋,调养脏腑,为即将到来的夏季打下健康基础。
立夏
花间漫步养心脾,以指代梳五经拿。
转眼运目好入眠,晨起涌泉多揉擦。
立夏后,气温升高,万物繁茂。
花间漫步可养心脾,用手指梳头、转眼运目、揉擦涌泉,能调节身心,改善睡眠,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适应夏日节奏,保持充沛精力。
小满
汗多贪凉久损阳,湿多挟热肝脾伤。
肚脐温灸神阙暖,丝瓜入汤湿热光。
小满时,气温渐升,降雨频繁,湿气加重。
人易多汗,若贪凉过度,会损伤阳气,湿邪夹热还易伤肝脾。
艾灸肚脐神阙穴可暖身,丝瓜煮汤能清热利湿,助我们在小满时节保持身体清爽平衡。
芒种
暑湿至此渐增多,按摩丰隆梅煮酒。
烦热更需把心静,扩胸拉筋祛烦忧。
芒种标志着仲夏来临,暑湿愈发明显。
按摩丰隆穴可祛湿,青梅煮酒别有风味且有益。
面对烦热,静心为要,扩胸拉筋能疏解郁闷。
此时节,顺应自然,让身心在忙碌中寻得安宁。
夏至
阴阳至此两相转,食苦养心少流汗。
早起晚睡戌时前,菜不过夜多吃鲜。
夏至时,阳气至极,阴阳开始转换。
天气炎热,饮食宜吃苦养心,减少出汗。起居上早起晚睡,但别过晚,食物要新鲜,不过夜,助身体平稳度过阴阳转换期。
小暑
常吃水下三鲜菜,粉蒸莲藕除烦热。
水煮鳝片补中气,河蚌煮汤祛热咳。
小暑酷热,水下三鲜菜(莲藕、茭白、芡实)可清热滋补。
粉蒸莲藕除烦热,水煮鳝片补中气,河蚌煮汤能祛热止咳。
在炎炎夏日,借这些美食调养身体,安然度夏。
大暑
西瓜少食免驻湿,热水多饮防寒蚀。
百草为丸三伏贴,冬病夏治最宜时。
大暑为一年中最热之时。西瓜虽解暑,但不可多吃,以防湿邪内停。
多饮热水,避免寒邪入侵。百草为丸制成三伏贴,冬病夏治正当时,把握时机改善体质。
立秋
秋瓜坏肚勿多吃,秋膘缓贴莫嫌迟。
滋阴润肺防秋燥,银耳芝麻佐餐食。
立秋虽至,暑热未消。民间有 “秋瓜坏肚” 之说,瓜果不宜多吃,秋膘也别急着贴。
此时应滋阴润肺,预防秋燥,银耳、芝麻等食材可常入餐,开启健康秋季。
处暑
着衣常把神阙暖,饮食偏润汤为先。
夜眠早卧半时辰,晨起蜂蜜润喉间。
处暑意味着暑气渐消,但早晚温差加大。此时要注意保暖,神阙穴需护好。
饮食以温润汤品为主,滋养身体。
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规律,晨起喝蜂蜜水,润肺润喉,平稳过渡到凉爽秋日。
白露
桂圆三颗温心脾,颈肩腹足防风追。
时近初秋渐温燥,荸荠雪梨汁一杯。
白露时,天气转凉,早晚温差显著。
桂圆温养心肺脾胃,要注意颈肩腹足的保暖,抵御秋凉。
初入初秋,温燥来袭,荸荠与雪梨榨汁饮用,可清热润燥,让身体舒适度过这一节气。
秋分
秋凉胃疾渐增多,南瓜煮粥保安康。
重阳登高喊远山,健肺怡情少惆怅。
秋分昼夜平分,气候渐凉,胃部疾病易多发。
南瓜煮粥能健脾养胃,守护健康。
重阳登高,对着远山呼喊,既能锻炼肺功能,又可放松心情,缓解秋日惆怅,一举两得。
寒露
晨起行路莫贪早,掌摩后腰肾阳发。
撷来桂蕊做酒酿,暖身活血气自华。
寒露时节,寒意更甚。清晨不宜过早出行,以免受寒。
用手掌按摩后腰,可激发肾阳。
自制桂蕊酒酿,能暖身活血,提升精气神,帮助身体适应逐渐寒冷的天气。
霜降
至此进补最适宜,膏方对症好调理。
大枣煲汤温心脾,热水洗脸冷洗鼻。
霜降后,天气愈发寒冷,是进补的好时机。
依据个人体质定制膏方调理身体。
用大枣煲汤温养脾胃,洗脸时冷热交替,增强身体抵抗力,为寒冬做好准备。
立冬
姜末入饺温三焦,餐后冬枣肠胃调。
散寒来碗神仙粥,白果猪肚喘咳消。
立冬标志冬季来临,气温骤降。
此时人体阳气内藏,姜末入饺可温煦三焦,餐后食冬枣调养肠胃。
神仙粥能散寒,白果猪肚汤缓解喘咳。
饮食养生,助我们抵御严寒,为冬日健康筑牢根基。
小雪
阳升阴降勿多动,偏食辛辣内火起。
按揉太溪养肾经,生吃萝卜熟吃梨。
小雪时节,天地阳气潜藏,阴寒渐盛。
此时应减少剧烈运动,以防阳气外泄。
避免偏食辛辣致内火滋生。按揉太溪穴滋养肾经,遵循 “生吃萝卜熟吃梨” 原则,顺应节气,让身体维持阴阳平衡。
大雪
睡前足浴畅血脉,晨起对足搓涌泉。
舌顶上腭饮玉液,茶熏银海蜜养颜。
大雪时,寒意更浓。睡前足浴促进血液循环,晨起搓涌泉穴激发阳气。
舌顶上腭吞咽津液,滋养身体,茶熏眼部、蜂蜜养颜。
这些养生法,帮我们在寒冷中呵护身心,安然度过漫漫冬日。
冬至
阴极之至阳气生,饺汤补益最相宜。
搓揉耳廓冻疮远,额颈保暖邪难欺。
冬至阴极阳生,是养生关键节点。
饺子汤营养丰富,适合补益身体。
搓揉耳廓预防冻疮,注重额颈保暖,阻挡寒邪入侵。
顺应阳气初生之势养生,为新一年积蓄能量。
小寒
气血阳虚皆难暖,枣芪炖汤阿胶添。
内服外治莫相忘,常灸气海与关元。
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时段,气血阳虚者尤感寒冷。
枣芪炖汤搭配阿胶,可温阳补血。
内服药膳,外施艾灸,常灸气海、关元穴,暖身驱寒,增强身体抵抗力,对抗严寒。
大寒
时逢腊八好食养,五谷杂粮细熬粥。
按揉太溪三阴交,敛阴护阳无烦忧。
大寒正值岁末,又逢腊八。此时宜食养,用五谷杂粮熬粥,滋养脾胃。
按揉太溪、三阴交穴位,敛阴护阳,让身体在寒冷中保持舒适,以健康之姿迎接新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