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人性不可解读,太伤

文/莲年

尼采曾言:“唯有人性与太阳不可直视。”人性的幽微之处,恰似隐匿于深海的暗礁,难以窥见全貌。

当你优秀出众时,旁人投来的目光并非皆是欣赏与赞许,嫉妒的暗流在心底涌动,他们容不得你的光芒,试图用言语或行动来打压;而当你处境不佳、表现平凡时,得到的或许是鄙夷的眼神和无情的嘲笑。人性的这副嘴脸,在现实的舞台上反复上演着荒诞的剧目。

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里,塑造了一个包工头排斥有知识农民工的情节,这宛如一面独特的凹凸镜,清晰映照出人性深处错综复杂的褶皱。此般排斥,绝非简单的阶级对立所能概括,而是源自人性中那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恐惧与狭隘。

包工头,作为底层权力的执掌者,他们的权威宛如一座建立在体力劳动绝对控制之上的城堡。然而,当有知识的农民工出现时,就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统治”。

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潜在的威胁,这种威胁犹如幽灵般挥之不去。它不仅来自于知识可能带来的技术革新,更源于知识所赋予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像孙少平在工地时所展现出的见识与思考,如同利箭般,直直穿透了包工头那自认为坚不可摧的经验主义权威。

包工头感到自己的权威大厦正在摇摇欲坠,对未知的恐惧如潮水般将他们淹没。于是,他们选择用压迫的手段来维持这岌岌可危的统治,这一行为,无疑暴露出人性中对改变的本能抗拒,恰似守旧的顽石,拒绝被时代的洪流所冲刷。

往更深层次去探究,这种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人性中的嫉妒与自私。包工头们或许也曾在底层的泥沼中挣扎过,然而,当他们获得那微小的权力后,却迅速地异化了。

他们害怕有知识的农民工凭借自身能力突出重围,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就如同蜷缩在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头顶那一方狭小的天空,容不得任何可能动摇其地位的存在。于是,他们操起粗俗的语言作为武器,施以苛刻的待遇作为枷锁,试图打压这些“不安分”的劳动者。在这一过程中,人性中见不得他人好的阴暗面被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宛如揭开了一块掩盖着腐臭的遮羞布。

这种排斥现象的本质,是人性弱点在权力微缩场域中的集中爆发。它揭示了底层权力者如何通过压制他人来确证自身价值,如同在黑暗中紧紧抓住一根稻草,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安全感。他们在封闭的认知中不断打转,陷入了恶性循环,就像被困在迷宫中的困兽,找不到出路。

路遥先生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不仅深刻批判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现象,更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解剖师,细致地剖析了人性在权力异化下的扭曲形态。那些被包工头所容不下的知识与尊严,并没有被黑暗吞噬,反而化作了刺破蒙昧的星火,在平凡世界的黑暗中闪烁,照亮了那永不熄灭的人性之光。

谈及此处,我不禁忆起自己生活中那如出一辙的遭遇。当于目不识丁之人面前展露聪慧时,无端的打压便会如冰冷的潮水般汹涌袭来。这背后的缘由,仿若迷雾中的小径,令人浮想联翩。究竟是规则在混沌中做出了误判,还是另有不为人知的隐情深藏其中?其中的无奈与不解,恰似随风飘散的丝线,或许与人性那复杂的经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吧。

作家:莲年

作者简介:

莲年(笔名莲华),生于上海,集中国当代先锋派诗人、思想家、跨领域艺术家身份于一身,亦在音乐创作领域深研,兼具音乐人、作词人多重角色。

作家:莲年

文学创作中,她以破界之姿重构诗歌美学:诗作糅合朦胧诗的哲思含蓄与意象派的凝练张力,独创“赛博格自然”美学体系,借科技与自然的交织重塑诗歌维度,成为当代诗坛最具实验精神的革新者。作为心理学家与哲学导师,她将人文关怀注入文字,以理性思辨淬炼情感温度;更跨界摄影师、设计师领域,通过视觉艺术与文学的碰撞,以先锋视角剖析人性、存在与两性议题,触发深层共鸣。

音乐维度里,她以词人身份赋予旋律灵魂,用文字与音符编织独特艺术语言。其荣誉斐然:斩获2022年度“十大桂冠精英”称号,连获“当代作家杯”“长江杯”文学艺术大赛双项冠军,诗作入选《世界爱情诗刊》《诗刊》微刊年度精选等权威选集。

现身为作家协会会员、国际诗歌协会理事、《国际诗人》终身签约作家,创立“莲年诗社”,深耕诗歌与音乐、影像等媒介的融合实验。她以跨学科视野与社会洞察力,于文学、音乐、艺术多维领域璀璨绽放,成为当代文化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标志性人物。

作家:莲年

标签: 诗歌 路遥 人性 农民工 包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