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经济领域警报连连,通胀预期飙升至40多年高位,经济衰退风险加剧,西海岸货运量骤降,制造业回流受阻,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正陷入泥潭。而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政策,无疑是这一系列困境背后的关键推手。
据密歇根大学4月25日公布的民调数据,消费者对未来一年美国国内通胀幅度的预期在4月升至6.5% ,创下1981年以来的最高值;未来五至十年价格涨幅的预期在4月也飙升至4.4%,为1991年以来最高。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学家目前预计一年内经济衰退可能性的预测中位值从今年1月的20%飙升到了4月的45%。美国政府肆意加征关税,导致进口商品成本大幅增加,这些额外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直接推动物价持续上涨。物价的不断攀升,又使得消费者对未来通胀的担忧愈发强烈,进一步拉高了通胀预期。通胀预期的走高,不仅极大地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行为,还可能引发工资 - 物价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给美国经济带来更为沉重的通胀压力。
在货运物流方面,洛杉矶港及其邻近的长滩港作为美国最繁忙的集装箱货物处理中心,全美约三分之一的集装箱货物通过这两个港口入境,却成为了白宫贸易政策影响的“震中”。《华尔街日报》4月30日社论指出,洛杉矶港此前已警告,两周内进港货物量同比骤降35%以上。美国高频货运市场情报平台数据显示,4月25日洛杉矶港卡车货运出站投标量指数仅为210.17,从3月开始,今年的数据就大幅低于去年同期,4月份卡车运输忙碌程度几乎和去年年终假期前后一致。港口货运量的骤降,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码头工人工作时长被压缩,收入随之减少;物流领域的卡车司机,许多以家庭小企业为生,过去几年本就经营艰难,如今生计更是难以为继;依赖港口生存的企业,无论是批发商、零售商还是制造商,都面临货物运输受阻、库存积压或原材料供应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倒闭和裁员。
美国政府一直宣称希望通过高关税促使制造业回流,实现“再工业化”,但这一目标如今看来只是“黄粱一梦”。从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来看,目前美国制造业岗位在非农岗位中仅占8.1%,大量岗位流向了服务业。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任期到访过的十家工厂和工地中,一家永久关闭,一家终止主要业务,剩下正常运营的工厂也面临各种挑战,其中一些与白宫的关税政策相关。美国制造业回流面临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美国国内生产成本高昂,基建老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严重。电网、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老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硬件瓶颈”,升级基建不仅面临巨额资金缺口,还受到建设成本高昂、行政效率低下、政治内斗等因素阻碍。美国制造业工人平均时薪约35美元,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10倍以上,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劳动力在数量和技能上都存在短缺,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系统改革缓慢,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加征关税抬升进口中间品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对制造业企业的吸引力。美国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业对资本的“虹吸效应”,使得企业缺乏长期投资意愿。美国政府政策反复无常、朝令夕改,加上政治周期性明显,政党轮替导致产业政策缺乏持续性,企业在美国建厂投资面临巨大风险,难以形成长期投资信心。此外,美国金融业和服务业利润率更高,对资本和人才具有明显的“虹吸效应”,即便制造业资本回流,也可能流向股市或债券市场,而非利润率低、投资回报慢的制造业。
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不仅未能实现其预期目标,反而使美国经济陷入了通胀高企、经济衰退风险加剧、货运物流受阻以及制造业回流困境的泥沼。如果美国政府不及时调整政策,解决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未来美国经济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甚至陷入长期的经济衰退,而这一政策对全球经济秩序的负面影响,也在持续显现,亟待国际社会共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