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听到一首歌突然鼻子一酸,明明第一次听,却像翻出了压箱底的旧回忆。上周《天赐的声音》里,张碧晨和刘宇宁合唱的《少一点天份》就是这么“不讲道理”,一开口就让弹幕飘满“听哭了”——原来顶级歌手唱歌,就像在做一场“声音的化学实验”,专门勾你的眼泪。
她的声音像冰,他的声音像酒,碰杯就醉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碧晨的嗓子简直是“行走的月光”,清亮里带着点易碎的脆弱,像冬天湖面上的薄冰,轻轻一踩就会裂开;刘宇宁呢,一开口就是“深夜的威士忌”,沙哑的烟嗓里裹着烟火气,像被生活烫过的人在慢慢讲故事。两人合唱时,就像冰与火在打架:她唱“少一点天份”像在揭伤疤,语气轻轻的却疼得清晰;他接“多两分认真”时,声音粗粝得像往伤口撒盐,疼得更实在。这种反差就像有人一边给你擦眼泪,一边又戳你痛处,越痛越想听,当代年轻人的眼泪开关就这么被按开了。
故意“漏气”的呼吸声,比高音更戳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仔细听他们唱歌,会发现那些“不完美”的小细节才是大招。张碧晨唱“我们”之前,有个轻轻的抽气声,像哭到一半突然憋住的哽咽;刘宇宁唱副歌前,鼻腔里有声闷闷的叹息,像男人转身时藏起来的难过。这些呼吸声可不是随便来的,听说他们排练时专门设计过:“要让听众听见心跳漏拍的瞬间”。想想看,现在谁唱歌不追求完美音准,反而故意留这些“破绽”,反而让人觉得:“啊,这才是真的在哭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一句歌词,她唱“未完待续”,他唱“全剧终”
更绝的是两人对歌词的“拆字游戏”。张碧晨唱“还能爱你吗”,在“吗”字后面留了半口气,像问句悬在半空,等着回答;刘宇宁唱“可惜没天份”,把重音砸在“惜”字上,好像遗憾已经板上钉钉。网友说得妙:“她的声音里还有期待,他的声音已经在告别”。就像同一杯茶,有人喝出回甘,有人喝出苦味,这种“千人千感”的魔力,才是好音乐的秘密。
高音不是炫技,是让你忘记技巧的存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副歌部分,两人的和声简直像在“声音里缠毛线”:张碧晨的气声飘在头顶,像回忆在打转;刘宇宁的低音沉在心底,像现实在拽着你。明明一个轻一个重,却缠得紧紧的,像两个人在互相拉扯:“想忘记,却又舍不得”。这种不刻意秀高音、不硬凹技巧的唱法,反而让人掉进情绪里出不来——原来最好的唱功,是让你忘记他们在“唱歌”,只觉得是两个有故事的人在耳边说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修音软件这么厉害,反而这种带着“人声瑕疵”的表演更珍贵。张碧晨和刘宇宁的合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藏在心底的那些遗憾:原来不用把伤口包扎得漂漂亮亮,有人陪你直面疼痛,才最让人感动。下次再听这首歌,记得备好纸巾——不是因为他们唱得多“高级”,而是因为他们让疼痛变得温柔,让回忆有了声音。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