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唱一唱能多活20年?医生发现:开口唱歌时,大脑在暗暗 “防衰老”

发布时间:2025-05-12 16:47:26  浏览量:23

李老师,我最近心情一直很低落,晚上也睡不好,白天头晕、没劲,身体检查没查出问题……你说,会不会是我真的老了?


这个问题,是她在教职退休的第三年突然提出来的。

她曾是中学音乐老师,热爱唱歌,但自从退休后,逐渐变得沉默,甚至有些社交回避,连家里人都觉得她变了一个人。

这类情况并不少见。人一旦停止了某种热爱的行为,身体和精神往往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唱歌,这个在日常被看作娱乐消遣的行为,背后其实暗藏着人体防衰老的机制。

它并不是单纯让人放松,它改变的,是整个人的神经系统运作方式。

很多人都以为,延缓衰老要靠营养品、锻炼、医学干预,唱歌怎么可能有这种效果?但问题恰恰出在这个“以为”上。

很多人不知道,唱歌时人体涉及的器官远比想象的多。

光从解剖来看,就至少调动了横膈膜、肺部、咽喉、面部肌肉、口腔舌头,听觉系统、语言中枢、情绪调控区、大脑前额叶,几乎没有哪个日常行为能像唱歌一样,涉及这么多部位同时参与运作。

而这些器官恰恰也是最容易随着年龄出现退化的部分。

唱歌不是单一的声音输出行为,它是一整套感知与反馈系统的协作过程。

在神经科学研究里,唱歌被归类为一种“跨感官参与”的活动。

也就是说,它不只是靠耳朵听、嘴巴唱,更牵涉到身体姿态、肌肉协调、大脑记忆、情绪调动、语义理解。

这类活动的特点就是:越复杂、越要求协调,大脑神经网络被调动的越充分。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项老年认知研究跟踪了358位65岁以上人群,分成唱歌组和非唱歌组,结果发现一年后唱歌组的前额叶皮层平均体积减少率低了约17%,表现出更强的认知保持能力。

这一数据打破了传统对认知训练的看法——动脑并不只是下棋或记单词,唱歌也许是更高效的方式。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点是,人在唱歌的时候,肺活量会被被动提升。

很多老年人都知道走路要慢、说话要少,因为他们一动气就喘。

但唱歌时的气息控制,恰恰是训练呼吸耐力的一个天然方式。

伦敦大学学院对老年合唱团的横断研究中显示,坚持每周合唱训练半年的人,其肺功能的参数FEV1(即用力呼气一秒量)平均提高了6.3%。

这个数值在药物干预中都属于显著提升,而唱歌却是非药物的。

除了呼吸,唱歌时会出现一种较高频率的声带震动。

这种震动会刺激迷走神经,带来一种镇静效果。

迷走神经是人体最长的一条脑神经,主管内脏的副交感神经活动。

当它活跃时,心率下降、压力荷尔蒙减少、身体进入修复状态。

有些冥想方法就是通过调控呼吸声来间接刺激迷走神经。

唱歌达到的是类似效果,但方式更自然。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项对焦虑症患者的干预实验中发现,每天唱歌30分钟者,血浆皮质醇水平在8周内平均下降12.5%。

这不是心理暗示,而是神经调节。

再说一个和衰老看起来没关系的部分:舌头。

舌头老化是非常真实的现象,很多老年人咀嚼、吞咽困难,甚至说话都含糊。

它的背后原因就是舌肌群退化。而唱歌过程中,舌头几乎不停运动。

只要唱的是带歌词的歌,舌头就要快速精准地完成每一个音节的发音动作。

这比吃饭咀嚼要复杂太多。

台湾一项关于声音健康的老龄化研究指出,长期唱歌者的舌压维持水平平均比同龄人高出15%以上。

这个数据说明,唱歌其实是对口腔肌肉的一种持续锻炼。

人的神经系统是高度关联的系统,它不像机械那样有单一控制路径。

一个动作可能牵动多个神经区域联动。

唱歌就是这种“多点激活”的行为。

有人以为只要运动就能保健,但运动多数集中在肢体,而忽略了面部、喉部、口腔这些在社交和表达中极重要的部位。

而正是这些区域的衰退,最容易导致社交隔离、语言障碍、认知退化。

一旦这些退化开始,人就很难逆转回来。

所以唱歌带来的好处,不是娱乐,不是情绪发泄,而是维系整个人体系统活性的关键方式。

它像是一种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在身体不知不觉中就启动修复。

再看一个数据。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在一项关于“音乐干预与寿命关联性”的研究中,分析了超过2000人的长寿数据,结果发现,长期参加合唱或独唱活动的人,平均寿命比非参与者长出4.9年。

这一差距,在健康干预的研究里已经相当可观。

更关键的是,数据还显示,这类人群的晚年慢性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平均水平。

而另一个被忽视的影响,是唱歌对肠道系统的间接改善。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情绪与肠道关系密切,焦虑、压抑的人常常肠胃不好。

唱歌时由于迷走神经的活跃,肠道蠕动频率增加,有助于排空和消化。

这一机制原本是通过深度呼吸训练实现的,但唱歌能达到相似效果,而且更有趣、更容易坚持。

德国一项肠道神经系统研究指出,声带活动时对胃肠道神经的间接刺激,是一种低强度但频繁的“唤醒”机制,能在无意识中改善胃动力功能。

唱歌的另一个少有人提的作用,是对自我边界的唤醒。

人在年纪渐大之后,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身体存在感下降”。

简单说,就是对身体动作的敏感度下降。

很多老人摔倒不是因为路滑,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动。

唱歌是一种把注意力强迫拉回身体状态的行为。

当一个人唱歌时,他必须感知气息、喉咙张力、声音高低,这些都会重新激活自我感知系统。

长期坚持,能在不知不觉中减少身体感知的“空洞期”,从而降低动作迟钝带来的风险。

也有人说,唱歌要是这么有用,那为啥医学界没把它当正经治疗手段?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唱歌这种行为无法标准化,无法统一强度和频率,也无法设立专利,医学研究的资源更倾向于可控变量的实验。

但这不代表它没有效。

就像晒太阳也不会成为治疗处方,但它却真实有效。只是没人去投资大规模推广而已。

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衰老不是单一点开始的,它是一种全面协同的退化。

对抗这种退化也不应是点状干预。

唱歌这种看似“无用”的行为,正是以一种系统方式,悄悄维持身体的完整性。

那些把唱歌当娱乐的人,看不到它背后的价值;而那些真正长期坚持唱歌的人,身体却早就给出了答案。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熊君红.唱歌的老人[J].小说月刊,2024

标签: 医生 肠道 衰老 迷走神经 血浆皮质醇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