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像一群蜂蜜一样,落在泗阳枝头的花朵上,携带缕缕甜蜜的文学花香。”5月12日下午,《辽河》主编王爱民在奔流作家研修班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作为开场白。作为一名资深编辑、媒体人,他以一位写作实践者的身份引领全体学员进入文学现场,根据大家提交的稿件,从语言、标题、构图、意境、留白、开头、结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这种面对面的改稿方式,让大家认识到作品中存在的优缺点,切实有效地提高写作者的创作水平。
他说,在这纷扰的社会,有很多人热爱文学,在热爱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成为遭遇挫折时的精神支柱。文学可以修心养性,爱文学,要怀着一颗虔诚、敬畏之心去修行。
他说,阅读大家的文字,就像是和大家进行了一场精神交流,可以触摸到写作者的心跳,聆听到他们心灵深处的表达,对自己来说也经历了一次文字旅行。
他认为,大多基层作者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对于文学创作,积累有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宝贵的生活经验。但大家如何对生活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思考,用精准、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传达意境和情感,需要不断磨砺和探索。
对《山野有光》这组诗歌,他不吝赞美之词,说作者的语言细腻老道,写作技法娴熟,文字张力十足,像一个老把式用新技术,在自己一亩三分地精心侍弄出来的蔬菜,碧绿鲜嫩,滚动着晶莹剔透的露水。行文在安静、悲悯中彰显禅意的力量。
对于《骊山少年》这首诗,他说诗歌富有余味,音韵和谐自然。关于现代诗新诗押韵问题,他认为新诗没有必要刻意去押韵,如果刻意地寻找词语去押韵,会伤害句子的自然天成,破坏整体意境。
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诗歌还有《呼麦》,在这首诗中,作者大胆想象,把现代剪辑和美颜技术,移用到不同场景,进行主观“处理”。这种手法的运用,是荒诞的,又是艺术合理的,达到了由实到虚、由移植到移情的艺术效果。他说,想象是诗歌翅膀,想象奔腾,像一匹马腾空而起,形成的气场足,格局大。
他坦言,写作最好不用现成语言和生僻字词,特别是成语,要打破固定词语和时下流行的词语及专业术语的笼子,不要堆积华丽的词汇,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美学系统。
在散文作品点评环节,他特别提出了《南瓜的兄弟》《那些个夜晚》《泛黄的童趣》等作品,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文章简洁性的必要,叙事不要面面俱到,注意留白,文字内部有弹性和张力等。文字本身承载着信息量,留白会更有余韵。另外大量资料的引用,也很伤害文体,可以掰碎了重新揉在自己的原创语言里。
王老师又特别强调了细节对文章的重要性。细节会给予文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有经验的作者,能捕捉住日常生活容易被忽略的瞬间,用细节曲折含蓄地呈现作者的意念或经验,容易让人获得美感和共鸣。
最后,王老师以即兴写下的一首诗《大运河在泗阳》作为研讨的结尾:河水渐渐浅了/河水渐渐近了,天渐渐蓝了/古老的船歌慢慢溅湿两岸//两岸青山打开如书卷/永远新鲜的水底/诉说一段隔世情缘/在一只昆虫的身体里/穿梭天南海北,几世的风声/水往低处游,树往高处走/让满盘皆活的,是一只归帆//我是坡岸上/一块被一遍遍冲刷的石头/学会了倾听/一条大河穿越泪水/回到温热的掌心/看运河的人一夜白头/今生今世/永远是你最细最小的/一节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