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在“百科”中的解释是,心理名词,一种藏在心中没有向对方说出来的喜欢或者爱意。“暗恋”,可以说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真正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情感。现代中国,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起传统文化上的“委婉”,直接了太多。但任何一种情感,如果太直接了,美感就会下降很多。“暗恋”也是,现代人的“暗恋”,顶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古人的“暗恋”,则是一个唯美的传说。
暗恋
就像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就是描写爱情一样。中国描写“暗恋”的诗词也出现得很早,这首先秦无名氏的《越人歌》,就是中国早期有关“暗恋”的诗词,而且是至今流传最广的“暗恋”诗词: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相比男孩对爱情一般是主动追求,女孩则被动得多。所以,“暗恋”一般发生在女孩身上。这首《越人歌》,就是一个女孩对王子的“暗恋”。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今夜是怎样的夜晚啊!我竟在河洲中流荡舟;今日是怎样的日子啊!我竟能与王子同乘一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我承蒙不弃,受您善待啊!您也未因她的地位轻贱而嘲笑我。我心绪纷乱如丝缕缠绕,无法平静,因为我得以结识您。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山上有树木,树木有枝桠;而我心悦慕您,您却不知。
世上的景物千千万,女子为什么要独说,“山有木兮木有枝”?原因是“枝”音同“知”,是一种比兴手法。
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成就了史上最唯美,最流行的“暗恋”。数千年以来,让无数男男女女,为之陶醉!
中国文学史上第二有名的“暗恋”,当数宋代诗人李之仪的这首《卜算子》。茫茫人海中的惊鸿一瞥,就喜欢上了他,甚至都不知道他具体住在哪里,只知道也在长江边上。这,也注定了是一个“无言的结局”: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思量意。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这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只是形容双方的距离相当远,就像我住在万里长江的源头,你住在万里长江的江尾一样,我们相隔万里。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从那次偶然相逢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我却在日日夜夜思念着你,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每天都共同引用这长江里的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这长江里的水啊,什么时候才能流尽?这心中对你的思念啊,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呢?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思量意”,但愿对方之心如己心一般坚定,不要辜负我的相思之情。
这首词中的女孩,对未来充满了乐观情绪,“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思量意”,希望男孩也像她一样对对方一往情深。而《越人歌》中的女孩,则悲观得多,“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对未来只有深深的痛苦!
可以说,清代词人朱彝尊的“暗恋”,是文学史上最畸形的“暗恋”。他的“暗恋”对象是自己的小姨子,可以说,基本上是无法见光的。绝大多数的“暗恋”,都可以转化为明恋,而他则不可以。这首《桂殿秋》,就记录了这段不可言明的感情: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回想起来了当年的往事,我们一起乘船渡过江岸。白天,她低垂着青色的蛾眉,倒影在江水中。她,在看越山,而我,在看她的倒影。
“共眠一舸听秋雨”,晚上,我们在一条船上休息,听着篷外的秋雨打得噼里啪啦。
俗话说,“秋风秋雨愁煞人”,词人与她近在咫尺,却无法相拥。这秋雨,是滴答在词人心上啊!
“小簟轻衾各自寒”,我们躺在各自的竹席上,盖着薄薄的被子,体会着各自的寒冷。
一句,“小簟轻衾各自寒”,同船,却未能相拥取暖;“暗恋”,却无法明示。身体的寒冷,其实也没什么;心中的寒冷,却是永远无法消除的。
史上最朦胧的“暗恋”,莫过于唐代诗人,有着“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的这首《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这个“暗恋”,朦胧在什么地方,读完整首诗,我们都不知道她的“暗恋”对象是谁: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层层帷幕垂闭、多愁善感女孩的闺房,她躺在床上,清凉的夜宵,时光如流水,细细又悠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心中梦想的绚烂情爱终是幻梦,她现在依然是孤独一个人,没有情郎陪伴。
这句,诗人委婉的告诉我们,“暗恋”是没有结果的。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柔弱的菱枝偏遭风波摧折,桂叶本无花香,却得月露滋养而芬芳。女子在心中呐喊,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帮我呢?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明明知道,单相思是毫无益处的;但我仍愿怀抱痴情,直至这个"清狂"境界。
当然了,这首诗,其实是一首政治寓言诗,这就是另话了!
这首清代诗人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其六十三》,说是“暗恋”,其实更准确说,是“单相思”,属于“妾有情,郎无意”。“暗恋”是对方不知道,而“单相思”则是对方知道,却没有正向反馈。但无论如何,近似于“暗恋”,但也有可能是“暗恋”:
伍胥山头花满林,石佛寺下水深深。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伍胥山头花满林,石佛寺下水深深”,伍胥山头繁花似锦的景象,象征着女子的美丽与热情。而石佛寺下水深流长的景象,象征着男子的冷漠与无情。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女子自比伍胥山,表示自己如同山上的繁花一样,始终在男子眼前,时刻关注着他。女子将男子比作石佛,石佛本无心,暗示男子对女子的冷漠与无情,即使女子如此深情,男子却始终无动于衷。
一句,“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可以理解成女子明确的向男子表达了爱意,但男子却无情无义,对她没有丝毫感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单相思”。
也可以理解成女子在反复的向男子隐晦的表达自己的爱意,男子或者是没有看懂,或者是懂了也装不懂。而这,却是一种“暗恋”的状态。
这首汉代佚名诗人的《古相思曲·其二》,写的是一位歌女,对一位贵族男子的“暗恋”。“暗恋”时间线很长,从十三岁第一次相识,到十五岁再次见面,长达三年的“暗恋”,也注定是一个“无言的结局”:
十三与君初相识,王侯宅里弄丝竹。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再见君时妾十五,且为君作霓裳舞。
可叹年华如朝露,何时衔泥巢君屋?
十三与君初相识,王侯宅里弄丝竹
“十三与君初相识,王侯宅里弄丝竹”,女子十三岁时与心上人初次相识,当时,女子在王侯的宅邸中演奏丝竹乐器,两人因此结缘。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女子因为心上人的一次回头,便对他念念不忘,朝思暮想。
汉代歌人李延年写道,“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写的是女子。其实,男子一顾,也是让人一辈子不能忘的。比如,这首诗中的女子,就是“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再见君时妾十五,且为君作霓裳舞”,两年后,女子十五岁时再次见到心上人,她为他跳了一支《霓裳羽衣舞》。
这,已经开始转为表白了,只是也比较隐晦。
“可叹年华如朝露,何时衔泥巢君屋”,女子感叹时光易逝,自己的青春如同朝露般短暂,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期盼。她渴望能与心上人共筑爱巢,但又担心时间不等人,这份情感无法实现。
一个“暗恋”,三年就过去了,人生能有几个“三年”呢?
一般来说,男子的“暗恋”,不是因为他不主动,而是因为巨大障碍。就像朱彝尊的《桂殿秋》,是因为他和小姨子之间巨大的伦理障碍。而这首汉代佚名诗人的《汉广》,则是因为巨大的,难以克服的物理障碍: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南方有高大的乔木,但无法在树下休息。这里的“乔木”象征着高大而不可及的事物,暗示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但又无法接近。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水上有游动的女子,但无法追求。这里的“游女”指的是在汉水上游玩的女子,男子对她一见钟情,但又觉得她遥不可及,无法追求。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水如此宽广,无法游过去。这里的“汉之广矣”象征着男子与女子之间的距离,汉水的宽广比喻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难以跨越的障碍。
男子一旦遇到了巨大无法克服的障碍,本来会主动付之实施的爱情,就会变成“暗恋”,永远埋藏在了心底。
这首金末诗人段克己的《花木八咏 其四 葵花日》,是一首“咏物诗”,描写的是向日葵,却非常切合一位女子对男子深深的“暗恋”。这个男子给了女子除了身体外的一切,却唯独没有给与爱情,而女子也只是暗自倾心:
晓日穿花透翠帷,环儿软语诉分离。
发肤之外皆君赐,妾自倾心君不知。
发肤之外皆君赐,妾自倾心君不知
“晓日穿花透翠帷,环儿软语诉分离”,清晨的阳光穿透葵花,洒在翠绿的帷幕上。葵花的花瓣软语表达了葵花对太阳的依恋和不舍。
“发肤之外皆君赐,妾自倾心君不知”,除了自身的发肤之外,我的一切都是你所赐。我对你的忠诚和倾心,但又感到你可能并不知晓。
一句,“发肤之外皆君赐,妾自倾心君不知”,你给了我除了发肤之外的一切,而我呢,又是那么倾心于你,“暗恋”着你,你为什么不知道呢?
这是一切“暗恋”的本质,不敢表白,却又希望对方能够明白。这种痛苦,贯穿“暗恋”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