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60岁后才懂:红白喜事别乱跑了!

发布时间:2025-05-26 21:32:46  浏览量:16

以前村里谁家有事,一喊就到,如今红白喜事越办越热闹,却越来越冷清。人情淡了,礼金重了,亲戚多了,感情浅了。

过了六十岁才懂:红白喜事,别太勤快去参加。

1、年轻人不来了,红白事变成老年聚会

我是一名70后,对上世纪的农村再熟悉不过,那时候,谁家结婚、办丧事,全村齐上阵,男人搭棚子、抬桌子,女人煮饭、整理床铺,小孩端茶递水,大人连夜陪客。

床不够睡?邻居家随便借,喜事是全村的事,白事更是义不容辞。一群年轻人抬棺、敲锣打鼓,哭丧的、唱孝歌的,一个都不少。

现在农村现状是:村里留下的,基本只剩老人,谁家有事,年轻人不是请假难,就是直接微信转账,人不到,钱到。

白事更难凑齐人,很多干脆请抬棺队,酒席也不再自己做,全部找流动下乡酒席一条龙。

不是孩子不孝,是真的感情断了,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对 老家 家乡没啥概念,见面都叫不上亲戚的称呼,更别提参加红白事了。

2、随礼越来越重,成了面子负担

以前送礼,也就是个意思,三五块钱,十几块钱,现在的人,少则一两百,多则千八百的。对一个月养老金一千多的老人来说,随几个礼,生活就要过得紧紧巴巴,你随少了,怕人笑话,你随多了,又心疼钱。最怕的是,亲戚的亲戚也来套近乎,你不好意思不随,更有甚者,大家比红包大小、讲排场,随礼成了人情竞赛,很多老年人宁愿少吃几顿好饭,也不想在人前落了面子。

3、随礼不回本,年轻人反感这场硬社交

老一辈说:随出去的礼,早晚都会回来的,但年轻人心里清楚得很,自己压根不爱办喜事,给出去的钱,回不来了,随礼只是因为家里让去、同事邀请、面子挂不住。内心其实是不想去的,甚至觉得吃这顿饭就不值得,更现实的是现在谁家权势大,谁家随礼的就人多,穷一点的,来了都是应付,红白喜事,本是人情往来,如今变成了一场场利益计算,甚至趋炎附势的表演。

4、婚宴最热闹,人情却最淡薄

现在婚宴动不动十几桌、几十桌,场地要大,流程要隆重,但桌上的人,彼此认识的没几个,大家埋头吃饭、催上菜、拍照发朋友圈,一对新人轮流敬酒,嘴上说着感谢,心里早就记不住谁是谁了,宴席过后,谁也不联系谁,除了那份礼金,没有留下任何人情味。婚礼成了社交打卡,而不是情感连接。

5、六十岁以后,红白事要学会选择性参加

说到底,时代变了。现在不是谁家有事就得跑去帮忙的年代了。一桌饭几百一千的,办个红白事,家家都请得起流动宴席一条龙服务,而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再跑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只为赶一场酒席、随一份礼。

六十岁之后,要学会“选择性参加”:

该到场的尽力到场,实在不便的,也无需自责,亲情、友情,从来不是靠吃几顿饭维系的,红白喜事越来越多,感情却越来越淡,别再因为“面子”而累坏了自己。

写在最后

人到老年,你谁都不欠,也不是谁喊你你就必须去,别再被人情绑架,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的“顺从工具”,该付邀时就附邀,该拒绝时就拒绝。

别让人情,消耗了你的余生。

标签: 随礼 孝歌 红白喜事 酒席 几顿
sitemap